預估在公元兩千年時,台灣的產業規模應可大於700億美元,如果再包含半導體及3C整合型產品,更可望達到一千億美元。

在南韓經濟風暴、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以及台灣的產業外移等經濟因素影響下,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在未來的發展,是否仍夠保有目前的優勢呢?

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針對了台灣整體的資訊電子產業在國際的競爭力做分析,認為台灣仍有許多的優勢,在未來仍舊擁有許多良好的的發展契機。

黃欽勇表示,台灣目前資訊產業在去年的總體生產總值,包含軟、硬體、網路及通訊各個產品,將近達358億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二在國內生產。

而在所有的產品中,有多樣均達到近全球一半以上的產品,其中如顯示器、主機板、滑鼠、鍵盤等產品,每年的產量更都在4千萬台(片)以上。

黃欽勇也說根據資料,台灣資訊電子的產值,在海外的產值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由95年的59億美元,增加到97年的120億美元。黃欽勇認為這是基於成本與產品運送速度的考量,也有利於產業的發展,他並不同意所謂的產業空洞化的說法。

另外黃欽勇也認為台灣也已經從1980到1990年的「生產導向」,轉變至目前的「投資導向」時期,但是在跨向如美、日一般的「創新導向」階段,則仍舊有許多的努力,不會像之前那般輕易達成。

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台灣產業仍舊有許多的待解議題,如過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資源、國際分工還是產業外移、產業核心價值的改變、產業發展不均整合效率不高、以及上市、上櫃對經營的衝擊等。

不過整體而言,黃欽勇表示,台灣仍舊保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優勢。因此他預估在公元兩千年時,台灣的產業規模應可大於700億美元,如果再包含半導體及3C整合型產品,更可望達到一千億美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