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維基共享資源;作者:Zephyris

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ETHZ)的研究團隊本周在第250屆的美國化學年會上發表了一篇有關DNA儲存的研究報告,表示他們已知如何利用DNA來保存大量的數位資訊,只要一點點的DNA就能儲存30萬TB的資料量,而且可存放至少2000年之久。

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Robert Grass表示,歐洲中世紀有僧侶撰寫書籍以流傳後世,迄今有些書還存在,現在我們則將資訊儲存於可留存數十年的硬碟中,隨著資訊的爆炸,各種儲存的技術都變得相對渺小,DNA儲存於焉誕生。

在人們發現DNA中的雙螺旋結構之後,也察覺DNA的A、C、T、G等4種核甘酸編碼類似電腦的0與1二進位語言,皆可用來描述資料,然而DNA還比硬碟多了兩項優點,分別是儲存規模與耐久性。平裝書大小的外接硬碟約可儲存5TB的資料並保用50年,但理論上只要1盎司的一小部份DNA即能儲存超過30萬TB的資料,同時,考古學也證實了數十萬年前的DNA到今年仍能被定序。

Grass的團隊將83KB的文字進行DNA編碼,將其封裝在二氧化矽球中並置放在約攝氏70度的環境一周,相當於在攝氏10度的溫度下存放2000年,發現資料仍安然無恙。

Grass說,DNA儲存是利用一小滴液體存放以資訊編碼的漂浮分子,現在我們已可讀取液體中的所有資料,唯獨無法找到特定資料存放的位置,因此,他們下一個挑戰便是如何標示DNA鏈中的資訊位置,以讓這些資訊得以被被搜尋。

除了無法索引或搜尋資料外,DNA儲存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則是成本,光是編碼與儲存數MB的資料量就得耗去數千美元,這樣的成本架構離消費者市場還有一段頗遙遠的距離,也無法預估實現之日。

不過,當DNA儲存成真之際,Grass最想做的事是儲存Wikipedia所有的編修,他認為保存資料的好處就在於那些被遺忘的部份,特別是在目前的數位世界,同時還能替以後儲存現代的資訊。(編譯/陳曉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