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在台灣引發的違法爭議,Uber本週三(1/14)再次拜會交通部,希望與主管機關交換意見、尋求共識。

Uber去年5月進軍台灣,在台北市提供App叫車服務,因提供比一般計程車更具吸引力的叫車服務頗受消費者青睞,隨後引發國內計程車業者反彈,去年赴交通部抗議Uber違法經營交通運輸服務。交通部調查後認為Uber違法而開罰,並計劃請求經濟部撤消公司登記,經濟部投審會撤消投資許可。

對主管機關交通部開罰以及欲讓Uber停業,Uber尋求自力救濟,提出行政訴願,先前也拜會交通部陳情,本週三Uber亞太區代表在律師陪同下第二次拜會交通部,就違法一事尋求雙方共識。

交通部表示,Uber代表陳述該公司經營的理念,說明共享經濟帶來好處,對在國內違法經營的困境表達意見,交通部則向Uber說明我國政府立場,以先前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指示「政府目前針對自用車與營業用戶採取之管理模式,不會為Uber破例」、「交通部作為Uber從事運輸業之主管機關」、「Uber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必須依法繳稅」三條紅線,請Uber在此前提下找出合法經營的方式。

交通部路政司表示,Uber代表反映希望合法納管,指Uber在國外一些城市已有與合法計程車合作的案例或是其他的納管營運模式,交通部請Uber提出相關資訊供參考,若對我國法律有修正建議可以一併提出。重申在現行法規修改之前,Uber必需遵照我國法律合法經營。

路政司指出,Uber的經營模式不只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也有疑慮。根據交通部調查,Uber招募自用車駕駛加入,因此Uber在經營運輸業務幾乎是無本經營,為消費者與駕駛媒合運輸服務雖然創新,但Uber僅將自己定位為資訊服務平台,招攬自用車駕駛提供載客服務,如果乘車時發生車禍,Uber只會代消費者聯絡駕駛,由消費者與駕駛協商解決。以車禍理賠為例,自用車強制險對消費者的保障不夠。國內交通運輸業者多會委託保險公司負責理賠,而運輸業者經營的公司也負有連帶責任。

消基會也提醒消費者使用Uber背後可能隱藏的風險,例如缺乏客服聯絡電話、不負責處理乘車糾紛、用戶個資保護的不確定性等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