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林智仁

圖片來源: 

iThome

隨著大資料趨勢的風潮,也帶動了資料科學成為顯學,臺灣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林智仁表示,並非資料處理技術有了大突破,而是在數位化的時代,一切的資料都能夠被保留下來,這些資料經過處理後,已經能夠為企業帶來商業價值,因此資料科學逐漸受到企業關注而蓬勃發展。

資料科學搭硬體產業極具發展空間

相較於國外,盡管臺灣投入大資料或資料分析應用的腳步看似較慢,但林智仁認為,臺灣企業有三項發展資料科學的競爭優勢。首先,臺灣應該在既有的產業類型中,找到可以切入的角度。他認為,資料科學能夠開創出全新的產業契機,過去臺灣一直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是一種販售實體商品的商業模式,工廠將生產的成品外銷,為臺灣帶來巨大的商業產值;而在網際網路興起後,出現提供網頁搜尋及地圖的服務,藉此取得網路流量的商業模式。不過,林智仁說,這種服務對於某些國家是較敏感的,臺灣也不容易進入,例如中國就拒絕Google的相關服務進駐。

而在這2種都能將商品或服務外銷全球的商業類型的中間,還有一項產業使得資料科學得以發揮,是例如數位廣告、電子商務或是IT服務等,這些特殊領域的資料分析服務,同樣是用資料產生價值,但不會有敏感資料的顧慮,因此臺灣產業能在這個部分多加著墨。

其次,物聯網時代來臨,數以百億計的裝置連上網路後,將產生龐大的機器資料,如果臺灣能利用硬體產業的優勢,並善用資料分析,值得期待在未來物聯網時代,臺灣有獨特的應用出現。

第三,臺灣累積了不少在資料探勘(Data mining)領域全球頂尖的技術人才,在資料爆炸的年代,業界越來越多資料分析的應用需求,這些早已存在的技術人才,已經準備從學術界走向商業界,為企業創造價值。

林智仁說,過去企業中也有資料科學的工作,只是名稱是統計學家或是電腦工程師,工作內容被局限於商業智慧,在企業財務長職位的底下,通常會設置一個商業智慧的團隊,專門分析企業跟營運相關的資料,但是當商業智慧無法直接貢獻產值,企業願意投資的人力及資源有限,林智仁表示,企業不到一定規模,很少會聘請統計學家。不過,如今是資料科學的時代,這意味著資料科學家在企業中的角色已成生產主力。

另一方面,以資料科學的人才培養來說,林智仁認為,資料科學家除了需要統計、程式設計以及系統營運3項基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擁有分析資料的熱情。如在Facebook中有1個資料科學的團隊,其中成員都來自各領域而非統計專業,關鍵是要有熱情並對於資料有想像力。

林智仁說:「不少企業以為持有資料就等於擁有商業價值」,而實際上需要時間,資料科學家才能從大量的資料中萃取出有用的資訊,就像是從石油原油中提煉出汽油的概念一樣,需要經過繁複的過程。林智仁還表示,目前在資料科學領域,學界跟業界中是有落差的,因為學生在學校的訓練,拿不到實際在業界使用的大量資料,因此學生的實務經驗會較缺乏。

相關報導請參考:「大資料三部曲之3|資料科學在臺灣」「大資料三部曲之2|資料科學走入企業」「大資料三部曲之1|顛覆傳統的大資料處理新思維」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