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NFC手機的三種應用型態:卡片支付模式、讀取模式以及點對點模式

近年來,全球早出現了不少行動支付的實際案例,而在臺灣,也有不少行動支付服務,正逐步啟動。目前這些行動支付所運用的技術,大多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術。

例如中華電信在2011年與眾家服務廠商所推出的iPhone NFC背夾,而在今年6月,國泰世華銀行首度與手機廠商宏達電推出首款行動支付NFC手機。

在美國,Google從2010年起,Google發表的Android 2.3版作業系統,就已支援NFC感應技術的行動支付應用,讓支援NFC感應技術的終端裝置,有了更進一步的普及。
2011年,Google又更進一步推出Google Wallet服務,Google先與手機廠商Sprint合作,推出了專屬於Google Wallet服務的NFC手機裝置Nexus S 4G。Google在行動支付的推廣上,可謂十分積極。

而在今年6月,微軟也將加入NFC行動支付的戰場,微軟公布最新一代Windows Phone 8作業系統,下一代Windows Phone也將支援NFC感應技術,NFC手機終端裝置,將更為普及。

不管是臺灣的行動支付服務,或在國外應用的案例,其中,NFC技術可說現有多家手機終端裝置廠商普遍支援的感應技術,而現有行動支付的應用,也多以NFC手機感應為主。

NFC手機成為各家廠商相繼支援的行動支付裝置
NFC技術其實並非新技術,是由RFID感應技術演變而來的一種非接觸式感應技術,可以應用在各種裝置或卡片上。NFC技術的特性是,提供小於10公分的短距離非接觸式感應,因為距離短,就不易被攔截,相較於條碼能有較高的安全性,也能加密傳輸資料。

另一個特色是資料傳輸的速度快,以NFC感應技術來看,傳輸速度最快可達424 Kbps,而現有悠遊卡行動支付應用,從手機NFC感應到讀取完成,幾乎只要花費0.4秒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付款,可提供消費者更快速、便利的支付方式。近年來,NFC廣泛被應用在手機裝置上,來提供行動支付、資料傳輸等應用,手機只要裝有NFC感應晶片,就可以執行NFC應用。

臺灣雖然已有多家廠商推出NFC行動支付,但是這些廠商的行動支付服務,仍是一種專屬服務,例如要使用特定手機廠商,或綁定特定服務,屬於小規模或特定廠商之間的示範服務。

而要真正讓行動支付達到普及,悠遊卡投資部副總經理李志仁表示,其中最大的挑戰,不是在實現技術上,反而是在各種行動支付的不同產業鏈合作上。
用NFC手機提供行動支付的挑戰

因為行動支付背後所要牽動的生態圈,十分龐大,除了原有金融、交通票證等服務供應商的加入之外,更要有電信商、手機製造商的同步支援,這樣新的支付應用才能達到普及。

NFC手機上的身分識別編號,沒有像信用卡那樣已有兩大系統可用,大多是由推出服務的供應商自行訂定,也就是說,銀行業者、交通業者,原有票卡業者、網路業者等,都可以推出不同的NFC帳號系統,這些帳號系統也需和手機業者或電信業者合作,才能整合到NFC手機裝置上,甚至是電信業者或手機業者也會推出自己的帳號系統。除了在裝置端的身分識別沒有統一外,在金流機制的整合上也十分多元,不同銀行或票卡業者提供的金流機制也有不同,支付業者必須逐一和各方串連,才能提供整套的行動支付服務。

在這樣的前提下,光產業鏈的整體整合,就是發展的一大問題。每一個產業鏈廠商都要找到自己在行動支付裡所該扮演的角色定位、營運模式,各家廠商的準備都完成後,行動支付的大規模普及應用才可能成真。

單一整合平臺是普及關鍵
這樣各產業整合服務的模式,與過去信用卡支付,其實有些許類似的成分。過去,在信用卡發展歷史當中,各家銀行各自發行信用卡,每家服務之間並沒有整合,每家銀行發卡業者,都想要擴大刷卡服務的合作通路店家,才能擴大消費者可用的範圍。

但如果每家信用卡業者都必須要到各個通路放置專屬的感應機臺,就很不符合成本和效益。因此在民國68年初,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導,授權銀行與信託公司合資成立了聯合信用卡公司,由第三方企業,來執行不同服務供應商之間的共通問題。

聯合信用卡負責統一管理終端通路的讀卡機臺,不同通路的信用卡消費記錄,都將統一經由聯合信用卡公司記錄存取,再由聯合信用卡公司統一拆帳和收款。
這個中介的角色,需要串連上游的各家服務供應商,再統合下游通路服務商,聯合信用卡公司統一向信用卡公司收帳,並再分帳給下游實體消費購物的通路商上。因此,即使民眾使用的是不同發卡公司的信用卡,也能在各家通路商消費購物。

而在行動支付新的應用型態下,李志仁表示,也必須成立類似的第三方廠商,才能讓民眾跨不同服務廠商進行消費。否則,行動支付就只能特定在專屬的合作廠商之下,應用範圍也會十分侷限而單一。

臺灣今年出現第三方整合平臺
目前在臺灣,這樣中介服務商包括有由開南大學與法國廠商歐貝特所推出的TSM整合平臺。此外,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亞太、威寶等5大電信商也在2011年底宣布與悠遊卡公司合資成立第三方獨立企業,來負責不同服務供應商之間的拆帳業務。

這樣的第三方業者,必須扮演統合服務供應商和終端裝置電信商的角色。當消費者使用手機支付功能付款時,如果是透過悠遊卡進行小額付款,第三方業者就必須要拆帳付款給悠遊卡公司。而如果消費者使用的是手機支付內的信用卡付款功能,就額外拆帳給信用卡發卡單位,以此來釐清不同服務廠商之間的營運關係。雖然不同的支付服務都使用單隻手機,但背後,卻又可依照不同的供應商,來進行帳單的動作。

此外,除了服務營運後的拆帳付款之外,行動裝置的支付服務的開通,也為第三方業者必須承擔的業務。若手機業者沒有在裝置中內建臺灣本地的支付服務,就必須由第三方平臺來建置一套支付服務的發布平臺。

開南大學的作法是,當消費者在服務供應商申請服務帳號,例如在銀行業者申辦信用卡服務,服務供應商就會立即將申辦帳號密碼回傳,並同時透過開南大學支付平臺發送銀行信用卡的應用程式,到消費者手持的行動裝置上,使用者只要再輸入發卡單位所提供的帳號密碼,手機支付服務即可開通,使用者手機就可代表原有的實體塑膠卡片進行支付交易。

目前包括統一超商、臺灣智慧卡公司等服務供應商已宣布將加入開南大學所提供的TSM拆帳平臺。未來在拆帳平臺正式成立後,使用者只要申請iCash等服務,就可立即將應用程式下載到使用者手機內,並以NFC傳輸技術來感應付款,實現行動交易。

電信營運商是行動支付推廣的關鍵
此外,除了第三方單位的拆帳業務之外,李志仁表示,主導臺灣各類手機規格的電信營運商,在行動支付的推廣上,也比過去扮演更關鍵主導的角色。

因為臺灣多數民眾的手機裝置,都是綁定電信費率的優惠措施來購買,單獨直接向手機商購買手機裝置的民眾,反而佔整體手機消費的少數。

因此,電信商擁有決定引進哪些規格的手機、預計哪隻手機將搭配的銷售通話費率的決定權,成為影響終端裝置規格的最主要關卡。

未來的行動支付將成為服務專屬的線上商店
李志仁預測,最終行動支付的樣貌,將形成一個專屬於行動支付的應用平臺,就如同是一個提供各種行動支付服務的App Store,使用者只要進入這樣的App Store,就可以取得不同供應商的支付服務。

例如民眾想要申請悠遊卡服務,就只要自行上到服務平臺,來下載相對應的應用程式。而各家服務供應商只要與平臺業者談好營運拆帳的模式,服務就可以上架。因此,除了原有卡片支付的業者之外,甚至包括企業的集點卡,例如統一超商的iCash服務、摩斯漢堡所推出的摩斯卡等各種企業儲值卡片,都可以App的形式加入行動支付行列。

甚至,不光只是行動支付,與NFC傳輸技術為主體的行動應用,也都可以結合在這個行動支付平臺上。包括資料傳輸模式、手機與手機之間的資料傳輸等應用。
這種專屬於NFC應用型態的應用程式市集,就將成為行動支付的最終應用型態,行動支付的多元整合,也可以真正實行。而李志仁表示,今年下半年將會有更多支援行動支付的手機裝置出現,而在明年,行動支付也將會有更蓬勃的發展。


 

[圖表]NFC手機的三種應用型態(點此看圖)

相關報導請參考「行動支付的時代來臨」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