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成立製片工作室Netflix Studio,來拍攝和製作Netflix原創影片。他們發展出一整套的影音製作工程,稱為「Pitch to Play」流程,從提案、協商、前製、影片拍攝、影片後製、在地化、品質管理、串流處理到播放,盡可能運用技術來變革。圖片翻攝自:Netflix Data Engineering Tech Talks - Media Data for ML Studio Creative Producti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Gi3NBZk7M)

影音巨頭Netflix不只是播放平臺,自己也製作了許多原創影音內容,從2013年的3部原創影集紙牌屋等開始,到了2023年,那一年推出的原創電影和紀錄片加起來,超過了200部,每年還會製作十來部劇集或系列動畫,一部動輒長達8集、10集影片。Netflix自己也因此成立了製片工作室Netflix Studio,來拍攝和製作這些原創影片。

但是,Netflix不想沿用影劇產業的工作模式,而是要用技術顛覆傳統電影製作方式,來創造一個全新的現代化製片工作模式,他們發展出了一整套的影音製作工程(Studio Engineering),涵蓋了一部原創影片最初的提案,到最後觀眾按下播放鍵那一刻,他們簡稱為這是一個「Pitch to Play」流程,從提案評估、簽約協商、音樂授權、前置作業、影片拍攝、影片後製、影片在地化、影片品質管理、影音串流處理到播放,都盡可能運用技術來變革。

在這個影音製作工程中,資料處理也是一大關鍵,一部影集製作涉及的資料包括了人力、供應商、製片契約等業務資料,還有各種財務資料,像是內容成本預測資料,製作成本數據、稅務資訊、內容攤提成本等,最大宗的是各種媒體資產的資料,包括了製作階段產生各種影片檔、音樂和特效,另外還有在地化階段建立的各國字幕資料、副配音檔(例如其他語言的配音)等。

雖然一部影片,提案通過後,需要經過大量的協商討論,這其中也包括了撰寫出劇本,並且通過一定程序的討論和審查,但是,整套影片製作過程,可以進一步簡化成三個階段,前置、製片和後製,只要劇本完成通過審核後,就會展開實際的前期製作。

劇本是所有製片工作計畫的源頭,這一份劇本會影響了整個製作的生命周期。從預算、製作規模、拍攝場景數、拍攝角色,甚至後續的字幕、配音都需要使用到劇本中的對話。通常一份劇本是一個龐大長達數百頁的Word文件,甚至長到難以直接餵入到機器學習模型中。但是Netflix有一套對於劇本格式的分析架構,可以將劇本文件轉換成結構化的劇本數據。

尤其,在好萊塢的劇本,多年發展下來已經有一套標準的寫法,從劇本中的文字段落縮排結構,每一行的不同縮排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可能用來代表角色、對話、行動、角色提示、拍攝提示、場景、角色描述等不同類型的資料。另外拍攝團隊也需要花大量時間研究劇本,Netflix提供了一個劇本分析工具,讓相關工作人員更方便進行劇本分析,也容易加上各種註解和標籤,以便提醒該通知哪些相關人員或部門。

圖片來源/Netflix

Netflix運用機器學習來分析劇本結構和大量的工作人員劇本註解,打造出了許多劇本分析輔助工具,有的工具可以自動估算拍攝時間成本,來減少人工估算的作業,也有不少工具用來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分類,方便評估製作這部影片的複雜度,例如有一個視覺特效拍攝分類器,可以從劇本自動分析鏡頭的複雜度,來預估需要提供什麼規模的製作花費,讓劇集經理在前製作業就能判斷,哪些場景需要視覺特效處理,到了後製階段,就可以更準確的安排相關計畫。

圖片來源/Netflix

後製階段也有許多需要資料工程團隊支援,例如影片製作完成後,到播放前得經過影片品質檢查的把關,這也是靠大量影音資料工程技術來處理,例如有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可以自動檢測片商送來的素材是否有不良品質的畫面,像過度曝光,黑斑,不該出現的現場膠帶等,這些自動審查結果會搭配人工判斷,來決定是否可接受還是要重新後製。

另外,這個影片製作流程中的最後一段,則是會搜集各種用戶觀看的問題回饋,像是畫面模糊,頻寬不足之類抱怨,Netflix用NLP模型建立了一個用戶問題評分模型,可以分析用戶意見對不同類型問題的抱怨數量和嚴重程度,再將這些數據串連到品質控管流程,來評估是否要修補影片重新上架等品管作業的決策參考。

圖片來源/Netflix

目前,Netflix正在打造一個內容理解平臺架構,可以支援不同影片製作階段的內容處理需求,以及一個能夠水平式擴張的機器學習服務,來提供如電腦視覺處理、NLP分析、會員理解等能力,更細緻地支援,從提案到播放的整套影片製作生命周期,每一階段需要的技術力。

 相關報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