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潮社

想要成為長期持續成長的人才,先要定義什麼是成長。

雖說目前是需要即戰力的時代,但企業所尋求的不光只是「現在」優秀的人才。企業真正在尋找的是,配合今後變化的環境(目前完全無法預測的走向),不會灰心認輸,即使犯錯也能自我成長的人。

工作經驗愈少的人愈依賴技能,年輕人一般都有這種現象。因此,很多人以為在履歷表條列出的技能愈多,就等於具有愈好的自我成長。

如此一來,導致一般人誤認「習得技能」等於「個人成長」,把將兩者劃上等號。

若是工作進展不順利時,將原因歸咎於「簡報的技能不足」「缺乏邏輯思考能力」「財務分析能力薄弱」等,把問題簡化為缺乏為「某種」技能。「因為缺乏某種技能,所以工作進展不順利」,以線性(直線)關係來思考,連結事物之間因果關係。

而且,為了避免下一次的失敗,這種人會閱讀簡報技巧、邏輯思考或財務分析等相關書籍、或參加課程講座,企圖強化自認不足的各項技能。

可以確定的是,執著於填補自己欠缺的技能和工作術,就像是在檢核表的空白打勾勾一樣,無法成為持續成長的人才。因為,一旦蒐集技能者身懷的技能無法派上用場時,就沒有可供他們發揮的地方。

成長方程式:心態(mindset)+技能(skill)

如果能夠配合環境變化充分運用既有的技能,或是即使有自己所欠缺的知識或技能,活用公司組織內部人才、得到他人幫助,也可以對於績效成果有所貢獻。

更重要的是具備正確的心態,也就是「接受自己有所不能的事實」,「為了拿出成果,對他人有所助益」,無論失敗多少次也會持續挑戰,如此一來,就能加速自我成長。

我們絕對不是說「技能完全派不上用場而且毫無助益」。技能雖然必要,但是,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上「只」追求技能,不論是廣泛蒐集或徹底鑽研,也無法轉變為持續成長的人才。

職場上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持續迅速面對處理接連發生的各種狀況與問題。強化鍛鍊每個單項技能固然重要,很遺憾的是,能夠以特定單一技能處理應對的課題其實少之又少。此外,依據狀況而異,如果過度堅持運用自身技能來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會成為實務上的障礙。

脫離蒐集技能、嫻熟運用所知技能,具備正確的心態非常重要。藉此能夠加速並持續成長。除此之外,最後能夠帶動組織或生意發展的重要關鍵,就是「自己想要成就什麼?想要傳達什麼?」的訊息(想法和思考)。

Power Point 或Excel的技能屬於手段,是為了達成目的。運用動畫等技巧,能夠製作出精緻設計的簡報資料,但是,單是這樣無法成為能夠打動聽眾的簡報。

相反地,就算不使用Power Point,若有強烈的訊息,僅僅依賴寫在白板上的簡短文字,都能夠提出具有說服力的提案。

想要做這個、想要傳達這個,這種強烈的想法可以讓組織或生意往前邁進,也能牽動人心。否則,只靠蒐集技能,可能會讓自己在「執行者」「工具人」的角色停滯不前,無法更上一層樓。

成長方程式:正確目標設定+正確自我認知

成長,需要正確的目標設定與正確的自我認知相輔相成。也就是:

成長=消除「目標」(交出成果=目標設定)與「現狀」(目前的自己=自我認知)之間的落差。

正確的目標設定與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成長的基礎。如果在沒有正確目標設定與自我認知的狀況下,光靠瞎忙努力,很難達到必要的成長。為了正確設定目標,所需要並不是「標語口號」或「想要成為某某人」,而是以自己的個人特質為基礎,具體設定目標。正確的自我認知,需要具備「只能改變自己」的意識嚴以律己,同時謙虛地看待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邏輯慣性。

思考模式的慣性經常是每個人過去的經驗累積而成。要完全去除這些信念或思考模式的慣性大多需要耗費驚人的時間與辛勞。

那麼,該如何迴避這種自我認知的陷阱才好呢?我們的建議向來非常簡單。

以思考邏輯的特徵為武器

過去的經驗雖然可能變成負面的思考慣性,相反地,也有可能成為個人的武器。

舉例而言,具有律師或會計師背景者,法律或會計專門知識是當然的強項,除外,在分析時,不會失去客觀的觀點,也是非常值得信賴的團隊成員。

公部門或政府機關出身者社會使命感強,通常擅長邏輯推論並具有語言能力。與行政或法規面相關的知識當然也是強力的武器。

貿易公司背景出身者,對商業所造成的影響、對成果的堅持非常強,因此工作自然會有所進展。此外,即使在資訊尚未完整透明的狀況下,也能夠「採取立場」、以假說為基礎迅速地推展工作。

系統工程師與程式設計師背景出身者,善於流程管理或專案管理,此外對於遵守截止期限的意識也非常強。IT相關的專門知識在今天對於管理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醫療背景出身者,業種的專門性非常高,邏輯推理能力也很強,還具有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的高度意識(這種狀況很多)等強項。

如同這樣,藉由過去經驗所培養出來的思考慣性,既有正面也有負面影響。自覺到這些慣性可能有妨礙成長的負面影響,有意識地管理和控制是最重要的。

同時,(包含經由過去經驗所培養出來的特質)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優勢即可。

別讓「思考邏輯慣性」成為工作障礙

當然,思考方式的慣性不僅只來自於過去的職業經驗。是由學生時代的經驗、日常生活體驗,周遭人們的類型、家庭環境等因素綜合累積所形成的。

以作者之一的木村而言,「樂觀思考」這種思考邏輯的慣性非常強。

在考慮後續的事情時,經常認為「總會有辦法」。對追求人生幸福而言,毫無疑問地這種想法比較吃香。而對於身為工作壓力大、必須要面對眾多無理難題的顧問而言,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思考模式。

但是,在支援合作交涉、成立新事業的工作上,因為是處理不確定性高的議題,沒有「未雨綢繆」設想這一點,也可說是致命傷。

在這種狀況,所採取的行動、思考的方式也都相同。

樂觀是一種人格特質,也具有正面影響的效果,因此時至今日不會企圖再去做任何改變。不是去改變慣性,而是自己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具有這種思考邏輯的慣性,採取讓自己的慣性「無法作惡」的對策。

以木村為例,在工作的時候,他會有意識地假設「性惡說」,並事先設定悲觀負面的情境,下苦功改變「樂觀思考」的慣性,不要成為身為專業人士在工作上的障礙。

(摘錄整理自《BCG頂尖人才培育術》

 

BCG頂尖人才培育術

外商顧問公司讓人才發揮潛力、持續成長的祕密

木村亮示(Ryoji Kimura)、木山聰(Satoshi Kiyama)/著

方瑜/譯

經濟新潮社出版

售價:360元

 

 作者簡介 

木村亮示(Ryoji Kimura)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東京辦公室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擔任日本BCG人力資源團隊總負責人、亞太地區聘用團隊負責人。

木山聰(Satoshi Kiyama)

波士頓顧問公司中部.關西辦公室合夥人暨董事總經理,擔任BCG中部‧關西辦公室內部整體營運管理業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