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undant這個字,常用在災難復原等議題,其中文翻譯:「冗餘」、「多餘」、「重複」,雖然與我們談及災難復原常用的「備援」二字不同,但原義的幾個意思更充分地說明了災難復原的精髓。

面對各式天災人禍,企業為了要永續經營,就必須具有災難復原的能力。資訊系統最基本的防災作法就是擁有兩份一模一樣的設備,小至硬碟、大至機房,所有設備都有個一模一樣的備份,即使其中一份損毀,若另一備份能夠接手,就能承受災難的發生了。

要擁有災難復原的能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加倍投資,擁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備份,其中有一份當然就是「多餘」、「重複」的。以硬碟來說,架設方式最簡單、保護也最周全的方式,就是由二臺容量相同的硬碟所組成的RAID 1陣列模式;防護能力再向上提升的話,安裝兩張網路卡、兩臺伺服器、兩臺網路設備、兩條連外線路,甚至是兩座機房,就能持續提升承受災難的能力。但是,加倍投資硬碟是小事,加倍投資另一座機房卻是難事,因為成本太高了。

提及災難復原,常會說到「異地備援」,在異地規畫一個備援中心,存放備份資料,或是放一套與主中心架構類似的系統,平時備而不用,當主站發生災難時,才由異地備援中心接手主站的工作。這是災難復原的典型作法,在歐美國家可能不是問題,但對一些臺灣的企業來說,要找到專屬的異地備援中心不容易,而且只是備而不用,成本負擔實在太大了。

在臺灣歷經諸多天災人禍之後,許多企業都想要擁有災難復原的能力,但傳統的異地備援作法卻是很難跨越的門檻。

其實,有心要規畫災難復原的企業不需悲觀,近年來,隨著相關技術產品的成熟,我們發現有些企業已經開始採用不同於以往的做法,他們的異地機房不再只是備而不用,而是更主動地發揮功能;例如矽品,他們利用位於不同廠區的機房,既分擔ERP系統的工作負擔,又能彼此保存備份資料,隨時能接手ERP完整的營運功能;第一銀行亦逐步將異地機房轉換為「雙中心」架構,兩個主要機房將同步運作,既分擔工作,又能相互備援。

在災難復原的觀念與作法上,他們已經跳脫異地備援只是備而不用的觀念,除了打造出容災能力更強的IT營運架構,更有助於符合越來越嚴苛的ROI要求。「異地備援」這個詞,已經不能具體描述他們的作法,我們認為,「異地互援」會是更為貼切的說法。

我們觀察這些企業的新作法,進而提出「異地互援」,並不在於要刻意創造新名詞,而是這個詞彙將能更傳神地表達他們的策略思維。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為何、產業屬性為何,藉由異地互援的觀念,你將能突破傳統備而不用的思維束縛,找到效益最大化的作法。請看封面故事的報導。

本期的CIO Talk單元報導新精誠合併的IT整併經過。兩家公司合併本來就是茲事體大,IT要整併的難度更是高,但有多難?多複雜?小至E-mail帳號的整合,大至ERP的存續抉擇,每個你認為不會出錯的環節,都有可能出錯。請看新精誠怎麼克服這些困難。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