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Tech顛覆新關鍵:區塊鏈
隨著金融科技風潮爆紅,奠定比特幣基礎的區塊鏈技術,再度成為火紅的技術焦點。不只全球40家跨國銀行組成聯盟合力研發,連Linux基金會都帶頭成立特別專案,率IT大廠打造新一代技術。金管會出面呼籲銀行趕快投入,更將區塊鏈視為科技政策重點
Fintech周報第111期:金融業今年將砸219億元發展FinTech,比去年多了快一倍
金管會揭露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2018年臺灣金融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的總金額共117.3億元,而今年金融業者預估將砸下219.3億元來發展金融科技。
北醫附醫全球首創顏面麻痺標註資料庫,還正在建置慢性疼痛照護AI平臺
北醫附醫近日揭露智慧醫療新進展,在AI應用方面,發展出全球首創的顏面麻痺標註資料庫,其辨識系統準確率達94%,此外,北醫附醫還開發了慢性疼痛照護平臺,已能連結4款臨床和穿戴裝置的數據,系統也能將病患自行輸入的症狀整合進病歷,並提供治療建議。
AI趨勢周報第95期:Google推超輕人臉辨識框架BlazeFace,在iPhone XS上推理0.6毫秒
Google發表輕量人臉辨識框架BlazeFace,瞄準行動GPU,在iPhone XS上用前置鏡頭推理辨識只要0.6毫秒,平均準確度為98.61%。另一方面,在國內,北醫附醫釋出新版iTPASS App,其中採區塊鏈的病歷管理功能「智鏈護照」正式開放一般病患申請,讓病患掌握自身就醫資訊。
Fintech周報第109期:西班牙銀行BBVA整合旗下資料科學家、工程與業務領域團隊,成立150人AI工廠
西班牙銀行BBVA新成立了一間人工智慧工廠(AI Factory),作為BBVA在AI領域的全球開發,初期共有150人,由來自BBVA資料科學家、工程師、軟體開發人員、數據架構師與業務領域的人員所組成的跨領域團隊。
Fintech周報第108期:工研院攜手壽險公會,串接醫療業與壽險業推智能理賠
不少保險業推出外溢保單,希望透過事前預防,降低事後理賠。工研院將透過健康保險AIoT交流平臺,結合壽險業與醫療業,發展保險與醫療數據共同模式與統一資料規格,讓保戶能夠獲得實用的健康促進與保險服務。
國發會串連產官學成立臺灣區塊鏈大聯盟,十個政府部會先加入
由國發會籌備的臺灣區塊鏈大聯盟今正式成立,由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擔任召集人,設置法規調適組、應用推廣組、產學合作組,要來解決區塊鏈應用的法規問題、組織和資源協調問題,以及人才問題。國發會表示,大聯盟初始階段將由國發會經營,但未來希望民間接手、自主經營。
Fintech周報第105期:國內開放銀行新進展,Open API驗證與測試平臺已開始內部測試
國內開放銀行三階段開放措施中,第一階段開放範圍是銀行商品資訊,第二階段是開放客戶資訊,且須獲得客戶授權;第三階段是開放交易資訊。財金公司預計6月底完成第一階段API共通標準,而Open API驗證與測試平臺現已開始內部測試。負責與第三方服務公司(TSP)接觸的政大國際產學聯盟,則表示已有2位數的TSP有興趣。銀行公會則表示,第一階段的自律規範送金管會報查,正等待金管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