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Google開放臺灣資料中心供外界參觀時,只象徵性為大家導覽資料中心的周邊設施,像是員工餐廳、交誼廳、戶外的機房節能設施等等,而對於資料中心真正的核心──機房,則是保密到家,不讓大家參觀,頂多只是介紹到機房入口處的視網膜辨識控管,想看到機房大門打開的機會,門都沒有。

或許是考慮到眾人大老遠跑來參觀,卻看不到真正機房的遺憾,Google特別展示三、四臺不同年代的Google伺服器,也算是讓大家見識Google機房設備的折衷辦法。

這些Google自己設計的伺服器,長相跟我之前的想像差異很大,最早期的伺服器竟然還是用束線帶固定電源供應器,而近期的Google伺服器則與我們一般認知的伺服器比較相似了。

當我詢問這些伺服器各是哪個年代的產物,負責介紹的Google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Kava避而不答,他說Google看待伺服器就只是「機器」,不會特別為這些伺服器取個名稱或型號,一旦它們故障了就整臺換掉。

聽起來Google對待伺服器,就像使用衛生紙一般容易,需要就抽一張,用完就丟棄,毫不眷戀。不過,他們對於機器上的硬碟可就不同了,Joe Kava特別指出這些展示的伺服器都沒有硬碟,因為任何一臺進了Google機房的硬碟,絕對不可能活著出來。

我們以前也聽說過Google對其資料保密到家,例如Google採用自己設計的檔案系統,所以就算你不小心撿到一臺Google的硬碟,也無從得知內部的資料。然而經Joe Kava一說才知道,上述的情境根本不可能會發生,因為Google不會讓你有機會撿到硬碟。

Joe Kava說,Google機房的入口有金屬探測門及保全員站崗,人員進機房不必檢查,但離開機房就一律要通過金屬探測門檢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預防硬碟被攜出。

至於硬碟故障了,或要淘汰時該怎麼辦呢?Google的做法是把硬碟丟進粉碎機,整個攪碎,硬碟的外殼、電路板、碟片無一倖免,全都化為碎片,之後再交給環保回收單位處理廢料。所以,硬碟一旦進了Google的機房,就沒有完整走出來的一天,Google的機房,就是硬碟的墳場。

Google銷毀硬碟的做法,是最終極的手法,硬碟銷毀做到了這樣的地步,要再有機會能夠從這些碎片中回復資料,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了。

硬碟銷毀看似簡單,但箇中學問可不小。最簡單的一把鐵鎚就能達到破壞硬碟資料的效果,把硬碟拆開,朝碟片用力敲下去,即可讓資料難以被讀取。然而,也有像Google這般暴力十足的破壞方法,達到幾乎是百分之百保證的資料銷毀保障。

銷毀硬碟的方法各有利弊,也有不同的成本與使用情境的考量,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我們介紹硬碟銷毀主要的三大方法:抹寫法、消磁法,以及破壞法。抹寫法是以覆寫資料來銷毀資料,此法可讓硬碟再利用,但資料抹寫的過程較為費時;消磁法是以強力磁場來破壞硬碟的磁性,銷毀的速度快,但有銷毀不全的風險;而破壞法則是以各種方式摧毀硬碟,如鑽孔、壓裂,或是攪碎等等。這些方法各有不同的用處,在本期封面故事都有詳細的介紹,同時,這些硬碟銷毀的方案,在臺灣市場上都已經能找得到,你也可以做到Google資料中心的水準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