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備受爭論才定案的113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即將在11月開始啟動。第一個要做的是在桃園設立一個執行中心,初期預算9百萬元,規模約10人,明年則將擴編到30~40人,未來4年還將每年編列8千萬元的推動預算。另一個近來開始受到關注的亞洲・矽谷計畫,則是要設立一家管理百億投資基金的國家級投資公司。不過,相較於這明年要花完113億元的5+2計畫,倒有另一件事更引起我的重視。

上任才1個月的數位政委唐鳳,近來兩次公開演講中(10月中的國際設計政策論壇和11月2日的資訊服務產業策略會議,她已先公開)都談到同一個新的政策方向:政府做好開放資料下一步是Open API(開放API)。

唐鳳認為,從民眾角度來看,政府資訊服務大多只做到了「單一入口、多點服務」還沒達到跨機關「一站式服務」的境界。想要做到這個目標,國外大多是直接走向開放標準和共通平臺,讓所有政府單位在打造應用程式或系統時,有一套一致的依循機制來解決政府資訊服務的整合難題,不過,對臺灣而言,唐鳳覺得有兩大挑戰得先克服:「政府各部門的資訊整合缺乏全盤思維」和「各部門資料的整合運用有待加強」。

她提出的解決之道是,現階段加強開放資料流程和政府網站設計品質,來落實「機器可讀、格式開放」,接著下一階段的目標是「介面索引、機器可寫」,也就是讓政府資訊服務做到Open API。

不同於靜態、單向唯讀式的提供開放資料,唐鳳想要推動的Open API是更主動的作為。Open API的要求之一,就是得提供Metadata描述資料讓外部程式能知道開放哪些API,又能如何使用。只要一支程式就可以處理大量政府釋出的資料。甚至是,聰明的程式可以自己找出使用資料的方法和API呼叫方式,不用等人來介入調整,也就是API Discovery(自動發現)。

這還只是自動取得和處理政府資料,Open API不只要求可存取,還要提供寫入機制,就可以做到「機器寫入」的效果。如此一來,只要寫一支App,就能將資料直接送入政府資訊服務,不論是桌面裝置、手機、平版、穿戴式裝置或未來新型態設備,都能透過前端App,將資料透過Open API寫入資料到政府資訊服務上。政府資訊服務成為各式各樣App的後端系統,也就是可以做到「政府即平臺」(Government as a Platform)。我相當贊同這個政策方向,因為這一步才是足以因應未來10年,新一代網際網路世界的關鍵。

因為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和成熟,促使現今的網際網路,可以從資料的交換,進一步升級為「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形式的交換,這是可以附加上判斷規則的資料形式。A系統傳給B系統的資料,可以原生帶有條件,例如A轉帳100元給B,但附帶條件是B有提供了貨品宅配追蹤序號才真正生效。資料交換成了一種「價值」的交換,以A系統API發送給B系統不只是100元的數字,而是一筆「證實出貨後付款」的交易行為。Gartner研究副總監Ray Valdes將這樣的行為稱為「程式化經濟」模式(Programmable Econom),而且他預估,10年後就會普及。

試想,10年後,要進行一筆交易,根本不用「寫程式」,只要傳一筆智能合約形式「資料」就可以完成。其實不是不用寫程式,而是智能合約式資料,將會透過A系統和B系統各自提供的開放API來存取和寫入。開放API是實現程式化經濟的基礎機制。

而我們的政府資訊服務,若還是只能提供「開放的資料」,任何需要介接政府資訊的民間應用,就還是得由人來處理,才能將開放資料轉變成更容易使用API。這樣的反應速度,根本跟不上區塊鏈化後的網際網路2.0的交易腳步,那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甚至是AI人工智慧主導的新世界。

不過,政府要落實Open API,普及程度是關鍵,所有政府資訊服務都支援才更能發揮縱效。唐鳳提了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是從資訊服務採購流程下手,公共工程委員會已經開始研究,要將Open Data 與 Open API 的原則,納入政府資訊服務採購的評審項目。

若能成,向來習慣委外的政府資訊系統,說不定會率先做到全面開放資料和開放API,比政府自製系統更快能適應未來的世界。

相較來看,亞洲・矽谷方案只是應用層面的短期改善,就像是小針美容的微整型,看起來雖美,但未來生的小孩還是長得像原來的舊模樣,反而是可以改變政府資訊服務基礎的Open API,才真能改造體質的數位紮根政策。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