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地,程式人帶著滿身的熱情,口沫橫飛、傳教式地對著旁人、團隊、公司,放送著新技術、做法、理念等,期待著他人跟進,或推動著他人前進也好。

這些熱情的人在做些什麼?帶著大家離開舒適圈嗎?為什麼他們老愛進入深水區?

從舒適圈到深水區

舒適圈這個名詞,大家並不陌生,某些程度上,它就像是個負面的詞語,多數情況下的描述是,每個人都會身處於一個無形的圈子裡,這個圈子包含了過去到現在熟悉的人、事、地、物、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在這個環境中,多數情況下不會發生不熟悉的變化而感到挫折,然而,卻容易隨著時間過去,因為習慣而忽略了舒適圈外的世界,若有朝一日外界對圈子投入了新的挑戰,這個圈子就會頓時失序,甚至導致整個舒適圈潰散而不復存在。

今日的程式人,身處於程式設計正為世界話題之時,對於舒適圈的概念最不陌生,技術變化如此迅速,不進步就會遭到淘汱,是這樣的理由嗎?在許多需要激勵人心的場合中,確實是這樣述說著:「你要勇敢地跨出舒適圈,這樣你才會成長啊!」因此,就可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程式人從這個專案調到那個專案,從程式設計師調到專案管理,或者純粹怕你過太爽,要你應付一些不擅長的技術堆疊;就連獵人頭也會來插一腳,要你勇敢地跨出舒適圈(白話翻譯就是快點跳槽)。

舒適圈一詞也出現在《學徒模式》這本書中,在〈倒空杯子〉該章就談到:「不要讓你自己太過舒適!」甚至單是跨出舒適圈還不夠,裡頭還出現了〈深水區〉這個小節,一開始就引言:「如果你從來沒跌個狗吃尿,你可能從來沒追求過任何值得的東西」,甚至進入深水區時,還有個「兩腳一起踩進去」,因而讓生活有了重大變化的案例。

看多了這類要我們勇敢跨出舒適圈的觀點或實證,彷彿習於現狀是種錯誤,過得太爽就是罪惡,都可以成了應當離開舒適圈的理由。然而,只因為「習於現狀」、「罪惡感」這類理由,就打算跟進,似乎就跟羊群看到領頭羊跌落山崖,不明就理,也就跟著逐一跳下陪葬沒兩樣了。

待在自己的舒適圈?

實際上,每個人對舒適圈的定義不同,每個想要說服你跨出舒適圈的故事,基本上都省略了許多細節,那些故事最後的結果,有時也不是當事人最初想要跨出舒適圈的理由,或者甚至是,旁人覺得他跨出了舒適圈,然而,當事人其實覺得,自己一直都只是待在舒適圈裏頭!

以身為自由工作者的自己來說,我在〈自由工作者之自由〉中就曾經說過:「我從沒有立志成為自由工作者」。雖然收入的不穩定,以及要自我管理時間等壓力令人不舒服,只是隨波逐流久了,倒也逐漸構築出這種形態下的一種舒適圈,然而日子久了,不禁也擔心這樣的模式,是否會因為熟悉而帶來另一種安逸,因此,後來也找過幾個單位談過一些職務,目的之一,確實也是想要離開目前的舒適圈,看能不能做些改變。

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內心總有個拒絕改變的聲音不斷出現,那時我覺得,這大概就是舒適圈理論談到的: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而會有的抗拒感吧!後來,也確實簽了個顧問合約,然而工作的內容,有許多我無法按照對的方式進行的部份──雖然收入穩定了,但這部份給我的不舒服感越來越強烈,遠遠超過收入不穩定、自我管理的工作型態時帶來的壓力。最終,在結束合約之後,我退回了自己的舒適圈,以舒適圈理論來說,這種決定還滿魯蛇的吧!

其實,每個人目前習慣的生活形態,必然有著其令人感到安心、熟悉的一部份,也必然有著令人感到厭惡、不舒服的部份。

對我來說,在技術上經常不斷地面對、學習、挑戰新知,旁人看來,我似乎是在不斷地跨出既有的舒適圈。實際上,這反而是令我覺得安心、熟悉的動作。在技術上原地不動,在有些人想法中,也許會因為不用疲於學習而覺得是舒適圈;對我來說,卻反而會令我覺得腦袋日益空虛,而陷入危機感。

走入另一個深水區?

在《學徒模式》中的〈深水區〉有著類似的情境:「採取微小、安全的步驟已經無法讓你感到滿足,你開始耽心目前的狀況不是一時的停滯,而是泥淖」、「深陷泥淖,只會慢慢陷入平庸不得脫身」。就我們而言,進入深水區是倒空杯子的一個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暫時擺脫停滯感帶來的不舒服,若能漸漸地在深水區中如魚得水,這樣的成就感,反而是一種安心的來源。

有時,這樣的成就感,甚至會讓人沉迷,讓你想要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新的深水區,若久久沒玩個新東西,就會令人全身不自在,這種不自在感,有時會遠超過進入一個深水區前的恐懼、挫折等感受,就某些程度來說,甚至不覺得自己是走入另一個深水區,反倒是覺得是在舒適區玩弄著新玩意兒,這與一些對極限運動的描述有點類似,從事這類危險的運動時,在害怕的同時也會興奮,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極限運動員有愉快的感覺。

幸運的是,在技術圈的領域中,有許多不致於像極限運動那樣,摔斷手腳甚至喪命,也能進入深水區從事冒險的方式。當然,真的想要的話,也可以像〈深水區〉中的Enrique那樣,兩腳一起踩進深水區,這會帶來更大的恐懼,然而,也會帶來更多的成長──在技術不斷進步的這個世界,不斷成長,才是真正能帶給我們舒適的方式。

相反地,有些人認為的舒適圈,實際上並不是全然令自己感到舒服,在維持目前既有模式沒有變化的同時,往往得時時刻刻擔心外界帶來新的刺激,害怕著將來技能不再有用,擔心著工作有朝一日不保,若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又不從事自我成長,既有的舒適圈,實際上會不斷地縮小,甚至逐漸成了深水區。

舒適圈或深水區不是重點

你待在舒適圈還是深水區?這問題其實也是個危險的二分法,每個人看待一個生活型態或行為的方式並不相同,你認為某個形態是在深水區,我卻可能覺得這個模式是在光譜的另一端,實際的重點並不在舒適區或深水區,而是在於是否持續地感受到自己能力不足、刺激自己不斷學習、打開自己的格局、增加自己處理事情的角度、觀念與方法。

或許有人會說:「我並不想像你一樣不斷地成長!」我也想過怎麼回應這樣的說法,也就是到底自我成長的目的為何?現實的答案之一是,這個世界在不斷地變化,特別是在技術這個領域更是瞬息萬變,若還是要在這條路上走,就算曾經擁有過滿溢的杯子,但就此原地不動也會是件危險的事。

正如先前談到的,每個人的生活形態,都有著安心、熟悉,也有著厭惡、不舒服的部份,沒有絕對的舒適圈或深水區,追尋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就是反覆地在探索,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就算中間辛苦、經歷重重挫折也心甘情願。

這個過程,也像是〈張永翰/我是一條在皮克斯工作的魯蛇〉中談到的:「學習如何放下競爭,學習如何豐富自己的生活」。這或許也是在技術的這條路上,何以要追求自我成長的另一答案。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