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挾著採購、部署的便利性,集運算、儲存與Hypervisor虛擬平臺於一身,又能兼顧擴展靈活性的超融合應用伺服器,已經是當前建置企業IT基礎設施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IDC剛發布的2016年第3季融合系統全球市調為例,超融合系統的銷售額雖然只占整體的20%,但成長率驚人,相較於2015年同期成長了105%,是當前IT基礎設施領域成長最快的產品之一,因而也吸引了許多新廠商投入。

相較於我們2015年底的上一次超融合伺服器採購特輯,這一次採購特輯多了許多新面孔廠商,其中包括數家臺灣本土廠商。

新廠商大舉投入雖然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但也意味著這個領域未來將會出現激烈的廠商與產品整併,讓用戶增加許多風險。

除了新廠商湧現外,為了進一步擴大超融合伺服器的適用範圍,近來還出現了一系列提供了更低部署門檻、著重入門級應用的超融合伺服器產品。這些產品藉由更簡單的叢集組態與軟體組合,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經濟實惠的超融合產品選擇。

另一方面,超融合伺服器產品本身的組成也逐漸有了新變化,ㄧ些產品開始提供自主的Hypervisor平臺,並與虛擬化環境提供更深度的整合,從而擺脫對既有主流Hypervisor的依賴,成為一種更加獨立的產品。

 入門級超融合伺服器出現 

降低部署門檻,方便小型環境導入超融合

超融合應用伺服器是透過叢集架構,來提供需要的高可用性與擴充能力,為了確保最低限度的高可用性、並防止腦裂(split-brain)現象,通常都要求最少以3個節點來組成叢集,以提供容許1個節點失效的冗餘能力,此時包含2份分散在不同節點上的副本(1份基準+1份鏡像),與1個位於第3方節點上的見證或仲裁。

不過3臺超融合伺服器節點的組態,除了需要3份硬體成本外,也意味著3套Hypervisor軟體授權,對小型用戶來說負擔仍相當大。於是為了降低小型用戶的初始採購負擔,近來開始有一些超融合產品提供了雙節點、甚至單節點的選項,以犧牲可用性為代價,來降低用戶的初始導入門檻。

單節點系統沒有抵抗失效的能力,而雙節點系統在防止腦裂(split-brain)的見證/仲裁機制上,也有所簡化,儘管如此,這些產品的訴求是:用戶一開始可以只導入1或2個節點,日後再擴充到較完善的3節點以上組態。

以我們這次採購特輯介紹的產品來說,就有StorMagic的SvSAN與喬鼎(Promise)的VSkyCube兩款產品,可支援小於3節點的叢集組態,其中SvSAN是雙節點系統,VSkyCube則允許單、雙節點的組態。

事實上,超融合應用領域的一大要角,為許多超融合伺服器產品選用的叢集儲存系統—VMware vSAN,正是這股降低超融合系統部署門檻的推波助瀾者之一。

vSAN原本採用2N+1臺主機的叢集架構,最低需要3臺主機,來提供容許1臺主機失效的可用性(見下表所示)。

不過2015年9月發表的vSAN 6.1版,開始提供雙節點組態,將部署門檻從3節點降為2節點。

而最新的vSAN 6.5版,又進一步支援可直接對接的雙節點組態,讓雙節點架構下的2個VSAN節點直接對接連線,省下額外部署10GbE交換器的需求,進一步降低了vSAN的部署門檻,雖然犧牲了可用性能力,但VMware宣稱這最多將能節省20%的成本。

 新面孔廠商浮現  3種不同的產品組成策略

我們這次採購特輯,著重的是進期推出產品的新廠商,其中除了Bigtera是上一次超融合採購特輯已有的老面孔外,其餘都是第一次出現的新廠商。而且其中包括3家臺灣廠商—Bigtera、喬鼎與雲達(QCT),從臺灣廠商的陸續投入,意味超融合產品將開始全面普及。

這些新廠商的產品型態,大致可分為3大類型,從而區分出3種不同的市場參與策略。超融合伺服器的3大關鍵元件是叢集儲存系統、Hypervisor與x86伺服器,從各廠商在這3大元件上的取得方式,便能看出個別廠商與產品的特性所在。

● 自主儲存叢集系統

擁有自身開發的專屬叢集系統(分散式檔案系統),然後以此為基礎,搭配市場上已有的Hypervisor平臺軟體,再結合現成的x86伺服器硬體,打造出超融合伺服器。在我們這次採購特輯中,Bigtera、StorMagic與Maxta等3家廠商都是屬於這種類型。

● 自主儲存叢集+自主Hypervisor

有一些廠商不僅有擁自主的儲存叢集系統,還進一步以開源Hypervisor軟體為基礎(KVM或OpenStack),整合為完整的超融合軟體平臺,再搭配x86伺服器,便成為超融合伺服器。

目前居於超融合伺服器龍頭廠商的Nutanix,便屬於這種層次的超融合系統供應商,在我們這次採購特輯中,喬鼎的VSkyCube也屬於這種類型。

● 自主伺服器硬體

有一些廠商既沒有自身的儲存叢集系統軟體,也沒有自主的Hypervisor軟體,但能提供x86伺服器硬體,所以他們選擇與Hypervisor或儲存叢集系統軟體商合作,在自身的x86伺服器上,搭載現成的超融合軟體平臺,成為一種OEM形式的超融合伺服器產品。

例如目前已經瓦解的EVO:RAIL聯盟,就屬於這類型廠商的典型,EVO:RAIL聯盟中的廠商,各有自身的x86伺服器硬體,軟體則一致選擇VMwre vSphere與vSAN的組合套件。

採取類似作法的廠商,還有Lenovo與Dell兩家伺服器大廠,這兩家廠商都OEM了Nutanix的超融合系統軟體,搭載於自身的伺服器上,藉此切入超融合市場。

在我們這次採購特輯介紹的產品中,雲達也是屬於這種類型的超融合供應商——伺服器是雲達自身的,軟體則為vSphere與vSAN的VMwre軟體平臺組合。

 內含自主Hypervisor的超融合產品 

擺脫昂貴Hypervisor,提供完全獨立的超融合架構

近來的超融合伺服器產品,還有一項重要的發展趨勢,ㄧ些廠商開始導入自主的Hypervisor平臺,從而擺脫對主流Hypervisor供應商的依賴。

Hypervisor是超融合伺服器關鍵元件之一,但當前市場上占有率最高、最重要的兩種Hypervisor平臺—vSphere與Hyper-V,都所費不貲,擠占了超融合系統成本中相當大的一部分。

於是為了擺脫Hypervisor給超融合系統帶來的成本負擔,一些超融合伺服器廠商,便以支援多種Hypervisor為號召,可支援包括KVM與OpenStack等開源Hypervisor,為用戶提供vSphere與Hyper-V兩大平臺外的免費Hypervisor選擇。

更進一步的做法,是直接在超融合伺服器產品中,提供免費Hypervisor,如Nutanix便率先在自身產品中,提供了基於KVM的免費Hypervisor軟體Acropolis,藉此擺脫對於既有付費Hypervisor的依賴。在我們這次採購特輯中,喬鼎的VskyCube也採取類似作法,將產品直接架構在KVM上,可讓用戶省下可觀的Hypervisor授權費用。

要提高超融合伺服器產品的獨立性,可以分為這幾個層次:

首先,是提供部署在多種Hypervisor的彈性,避免為特定Hypervisor平臺所綁定。

其次,是提供免費或開源的Hypervisor選擇。

更高的層次,是提供與Hypervisor的深度整合,然後利用超融合系統本身的管理平臺,替換掉Hypervisor的管理介面。藉此讓Hypervisor降為一個底層服務,用戶所有VM操作都是透過超融合系統平臺來執行,用戶只需熟悉超融合平臺即可,無須顧慮Hypervisor是哪種類型。

 

 相關報導 2017超融合應用伺服器採購大特輯—新創廠商篇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