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 隱私政策 | AI | 個資

Google變更隱私條款,以合法蒐集用戶公開資訊訓練AI模型

媒體發現Google更新隱私權政策,旨在利用使用者上傳公開網站的資訊,強化該公司的AI模型以及服務

2023-07-05

| 廣告科技 | MarTech | 第三方Cookie | 數位廣告 | 隱私 | 蘋果 | 隱私政策 | iOS | 蘋果ATT政策 | iOS 15

廣告科技的技術寒冬與春天

Google要終止Chrome對第三方Cookie的支援,蘋果新的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度政策,讓數位廣告科技進入技術寒冬,誰能找到可替代又能普及的廣告追蹤新作法,就能擠進廣告科技領先群

2021-09-14

| 封面故事 | 廣告科技 | MarTech | 第三方Cookie | 數位廣告 | 隱私 | 蘋果 | 隱私政策 | iOS | 蘋果ATT政策 | iOS 15

廣告科技另一衝擊,蘋果新隱私政策讓用戶行為更難追蹤

蘋果在隱私保護上的作法,可謂走在產業前端,不只將「隱私」融入產品設計核心,更積極透過對iOS體系的影響力,試圖撼動行動廣告投放生態

2021-09-13

| 封面故事 | 廣告科技 | MarTech | 第三方Cookie | 數位廣告 | 隱私 | FLoC | 聯合學習 | UID 2.0 | 蘋果 | 隱私政策 | iOS | 蘋果ATT政策 | iOS 15

【廣告科技業大震盪】第三方Cookie退場不只是技術歸零考驗,更是變革最好機會

第三方Cookie幾乎被判死刑,對數位廣告產業影響多大?雖然在瀏覽器中像是一顆小石子,卻建立起跨網站識別用戶的基礎,讓整個產業,正面臨底層技術嚴重失效大考驗

2021-09-13

| 廣告 | 蘋果 |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 | iOS 14.5 | iOS App | 隱私政策 | 追蹤 | IDFA

Consumer Acquisition:蘋果對iOS的追蹤限制讓廣告主營收下滑15%~20%

據社交廣告代理商Consumer Acquisition分析,iOS 14.5新的程式追蹤透明化政策ATT給予用戶拒絕被App業者追蹤的權利,導致iOS廣告主的營收下滑,甚至轉向Android陣營,更預言蘋果將備受壓力轉而收回或修改ATT政策

2021-07-15

| 蘋果 | 隱私政策 | 隱私標籤 | iOS14 | google

Google終於為iOS版Gmail App加入蘋果要求的隱私標籤

因應蘋果去年12月啟動的隱私標籤政策,Google為此必須對外揭露自家iOS版 App會蒐集蘋果用戶哪些資料,以及如何用來追蹤用戶,但動作被外界批評太慢

2021-02-24

| WhatsApp | Signal | Telegram | 個資 | 臉書 | Facebook | 隱私政策

WhatsApp宣布用戶資料分享給臉書後,對手Signal、Telegram下載量爆增

網路調查業者SensorTower數據顯示,自從WhatsApp宣布調整隱私政策後, Signal下載安裝次數成長43倍,Telegram新增2千多萬用戶

2021-01-13

| Telegram | 隱私政策

Telegram更新隱私政策,必要時將交出用戶資料給政府

Telegram修改隱私政策,如果執法調查單位能夠證明特定用戶的身份為恐怖分子,就會配合法院要求提供該用戶的IP、電話號碼等資料。

2018-08-30

| 隱私政策 | google | App

Google下通碟要App揭露完整用戶隱私政策,否則將被下架

App若需要存取用戶的相機、麥克風、帳戶、聯絡人、電話號碼等,Google要求必需具備明確的隱私政策,向用戶揭露其隱私政策、如何使用資料,在3月15日前若違反其要求,輕者在App市集中無法被使用者看到,嚴重者則將被移除。

2017-02-09

| google | 隱私政策 | 追踨

Google悄悄更新隱私政策,擴大追蹤範圍

非營利組織Propublica指出Google悄悄在6月更改了隱私政策,刪除了不會結合DoubleClick cookie及個人身份資訊的說明,顯示Google準備串連從所有管道取得的使用者資訊於廣告服務,違反當初買下廣告網路DoubleClick的承諾。

2016-10-25

| WhatsApp | 隱私政策 | 臉書

WhatsApp變更隱私政策,將與臉書分享用戶電話號碼

WhatsApp修改隱私政策,將與臉書分享用戶的電話號碼,WhatsApp表示,此舉將提供用戶更好的體驗,同時打擊垃圾訊息,用戶若同時擁有臉書及WhatApp帳號,連結兩項服務帳號後,臉書可以提供更好的「加入友人」建議。WhatsApp這項隱私政策更改,招致隱私保護團體的反彈。

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