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接連驚傳令人震撼的攻擊事件,驅使眾多資訊安全業者紛紛靠攏進階式持續攻擊(APT),並預言APT防護議題將持續延燒數年,值得企業高度關注。

 

但臺灣思科(Cisco)安全事業部經理郭旭傑認為,無論APT較以往惡意攻擊多麼與眾不同,但終究仍是一種駭客攻擊,目的皆在於侵害企業亟欲保護的客戶個資、智慧財產權、法規遵循…等種種標的物,因此企業應回歸基本面,提升視野高度,審視整體安全防護的核心需求,並結合安全維運,如此才能真正促使企業安體質趨於健康,切莫只為了防範APT而急於導入單點的方案。

 

思科總裁John Chambers曾說,世上只有兩種企業,一種是已遭入侵,另一種是已遭入侵卻不自知;倘若企業未重新審視安全防護基本面,針對亟需改善之處加以補強,就容易淪為第二種類型,只能等到病發才尋求救治,唯恐為時已晚。

 

郭旭傑表示,企業為避免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宜抱持完整的安全防護戰略思維,一是藉由定期健檢或現有的防範機制,達到預防效果,另一則更重要,務求在災難降臨當下,以最快速度確知傷害範圍,並及時加以修正。他進一步說明,綜觀時下主流資安產品,不論APT防護、防火牆、防毒或入侵防禦系統,通通落在「預防」象限,若以安全防護生命週期來解讀,偏重於「攻擊前」(Before)、「攻擊中」(During)等階段,至於最後一段的「攻擊後」(After),也就是當資安事件發生後,如何快速釐清受影響範圍並予修復及處理,則相對未受重視。

 

事後即時處理 重要性不輸事前預防

「所有預防措施,都不可能達到100%零失誤,一定會有一些未知攻擊型態,能閃避現有的偵測技術,否則就不會有層出不窮的資安事件!」郭旭傑說,思科有鑑於此,遂跳脫單點防護思維,綜觀Before、During、After等完整生命週期,重新定義Security Model,訴諸全新的進階惡意程式防護(Advanced Malware Protection;AMP)解決方案,一方面搭配其防火牆、IPS、郵件閘道、Web閘道,或藉由獨立AMP閘道型式,針對Network層面補強「After」防護缺口,二方面則保護Windows、Mac及Android等終端設備,針對Endpoint層面補強「After」防護缺口。

 

據悉,AMP並非奠基傳統特徵碼技術,一來可依據全球已知惡意程式資料快速執行比對,二來則運用獨特回溯(Retrospective)技術,當未知惡意攻擊變成已知時,可主動通知管理者,並旋即追溯受保護標的過往執行記錄,迅速探知第一台受感染的機器、嚴重性及影響範圍,包含多少機器已被感染,並協助企業立即採取隔離措施,避免傷害擴大,除了平時可協助企業威脅預防,當事故發生時,也可以馬上做到傷害控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