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資源回收站的印象,可能是在一個較黑暗的鐵皮屋,或者較為空礦的平地,周圍充滿著大量紙箱、玻璃瓶或寶特瓶等回收物,空氣中時不時瀰漫著細微的惡臭味,會有蒼蠅、蟑螂在身邊出現,一秒鐘都不願久待。

民眾為了換取微薄的回收獎勵金,需要等待老闆秤斤論兩民眾帶來的資源回收物後,才能夠離去。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選擇丟棄資源回收物丟給資源回收車,但也有人索性不做回收分類,徑自地丟棄到垃圾車中,造成能夠資源再回收的物品,成為了無法利用的垃圾。

專門從事資源回收業務的大豐環保科技公司,為了改變大眾對資源回收站潮濕又骯髒的印象,打造了一個具有質感、有趣的資源回收站,並且開發App建立具有透明性、可追蹤性的媒合平臺,讓資源回收的工作變得有效率,以及協助拾荒老人提升收入。

「靠筆記本記錄回收物品數量就夠用了,為什麼還要開發一套系統來追蹤?」這是大豐環保科技資訊部資深經理賴宏維經常被問到的疑問。

賴宏維認為,環保的精神就是不浪費任何資源,而靠IT打造的應用就是最「環保」的服務。不論是打造物流平臺來降低資源回收車空手而回的比例,靠IT優化內部管理作業、善用軟體服務提高員工工作效率,都可說是賴宏維所謂的這種「IT環保」成果。

IT解決環保產業不標準的標準,提供逆向的供應鏈系統

儘管賴宏維過去擔任貿易、傳產、健康器材、醫療業的IT主管,甚至還擔任過銷售和電商部門的主管,但他去年6月一到任,大豐總經理就告訴他,環保產業和其他產業截然不同,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標準」。

因為大豐這種B2B環保產業的工作特性是要向廠商搜集回收物,大多數製造業的供應鏈,只需要面對一種產業模式,但是,大豐資源回收服務的企業,並非僅有單一產業的企業,而是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的企業,從台積電到醫院,甚至連雲端業者資料中心都是大豐的顧客。而在回收物品的項目分類也同樣複雜多元,搜集時僅用簡單分類來收購,例如,塑膠類、金屬類、寶特瓶、紙類等。尤其是金屬類,不論回收品是來自哪一種設備或產品都是同一類來源,無法建立更細緻的標準分類。

環保產業的另一個特色是沒有產品生產過程,回收品多半只是經由分類、清洗再打包的處理程序後,就可以作為原料再販賣給其他企業來製作產品。一般製造業常用的ERP生產管理系統和標準生產管理作法,完成無法適用在大豐的作業過程。
大豐後來從庫存管理系統思維,開發了一套「營業管理系統」,來符合環保產業的需求,利用「盤盈虧」 財務方法,來解決環保產業擁有的「不標準」特性。

舉例來說,當大豐向企業收購了100公斤廢金屬物料,而最後可以分離出金、銀、銅、鐵、錫等5種金屬各出貨20公斤的過程中,因為沒有物料製造成產品的過程,在帳面上,大豐對要出貨的金屬原物料品項以「盤虧」來記錄,在每一種金屬品項上增加20公斤的負庫存數,並以「盤盈」方式,來記錄在廢金屬進料項目上的100公斤。一虧一盈最後就可以得到帳目兩平的結果。

不只要面對「不標準」的挑戰,環保產業的買賣模式也有別於製造業,是一種逆向式的供應鏈產業特性。從銷售的角度來解釋,在零售業上,消費者拿了一樣東西,然後付錢給店家,店家會把東西給消費者,就完成了交易。但環保產業剛好相反,用戶把東西回收給環保公司,環保公司需要付錢給消費者,所以,進貨的來源是從終端用戶進來,之後把資源回收物提供給企業或供應商。大豐無法利用傳統製造業思維中,來設計進貨、銷貨商品的管理系統,反而需要建立符合環保產業特性的物品管理系統。

為了配合環保產業逆向式的產業特性,大豐使用以銷代進的財務方式,來解決資源回收業的特性。賴宏維說明,從企業端取得的資源回收品,在還沒正式賣出給終端用戶之前都歸屬於企業,只有在交易正式完成後,才會把責任歸屬在大豐。

環保產業的「不標準」與「逆向」的特性,賴弘維認為,這是目前在IT工作上遇到最大的挑戰,因為大部分的系統不適合盤盈虧記帳的作法,而且,目前POS裝置的系統,都是一般零售業思維的設計,幾乎沒有任何一款POS機程式的設計,符合環保產業的特性,這也是為什麼環保產業的IT系統,仍然不夠發達的原因。
而大豐則是靠著對資訊科技的大力投資所累積出來的開發力,才解決了內部資訊化管理平臺的建置。但大豐環保科技董事長林盟洲還有更大的計畫,他想要的不僅止於此。

大豐環保科技資訊部資深經理賴宏維表示,IT要成為需求單位和委外廠商的橋樑,若是缺了橋樑,需求單位自行摸索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建構透明化的線上環保媒合平臺

2016年1月,大豐向經濟部工業局申請「廢棄物暨資源回收4G行動智慧系統計畫」方案,開發了一款App「Zero Zero」,涵蓋範圍提供了B2B和B2C的業務,總共花了新臺幣1億多元的經費來開發。賴宏維表示,這項App計畫占了大豐IT部門90%工作時間,是近年來大豐最重要的任務。

但賴宏維直到去年6月才到職,儘管此計畫已進行了半年,但他發現,為了更長遠的考量,必須重新檢視。因為賴宏維相當清楚,不同於大豐過去以B2B的營運模式,推出App之後,面對的是一般大眾的消費市場,大豐營運模式也進一步演化成了B2B2C,所以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調整計畫,訂定新的架構,不只計畫上雲,還要導入大數據分析、Chatbot等熱門應用,即時一開始沒有太多使用者端的數據,但他一開始所設計的新IT架構,就預備了日後運用機器學習技術來預測所需的架構和資料類型。

大豐也想將這個App打造成一個買賣雙方的媒合平臺,用戶如果要回收大型的家具,可以利用App呼喚用戶附近與大豐加盟的資源回收車,就不需要搬著厚重的家具至資源回收站。同樣地,與大豐加盟的資源回收車司機也能利用App,尋找最近發出需要資源回收服務的用戶,前往該地點執行資源回收任務。賴宏維驕傲的說,大豐要成為「回收界的Uber」。

由於少部分從事環保回收工作的業者,沒有明確地顯示出買賣資源回收品的價格,容易有回收業者與民眾亂喊價的情形。賴宏維希望可以在App上面建立一個透明化的平臺,公開回收的價錢,提升民眾對回收業者的誠信,以及避免民眾的權益受到損害。

平臺上還提供了追蹤功能讓企業主可以即時監督,資源回收車處理廢棄物的情況。大豐在2011年就在自家的回收車建置GPS,以及在車輛裝置安裝了4組鏡頭。用戶可以利用這項功能,來確保廢棄物品不會任意傾入至不適合的場地,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

不僅如此,追蹤功能也可以降低回頭車出現空車的狀況,賴宏維指出,依照目前狀況,回頭車利用率不到30%,這是一件相當浪費的情況,如果回頭車二次載物的比率越高,也是一種環保的行動。

大豐還設計了一個可以協助拾荒老人,能夠取得更多的回收物,來賺取資源回收的回饋金,維持自身的生計,提供一臺小型的GPS裝置,配戴在拾荒老人的身上,用戶可以在App看到拾荒老人行走的路線,或者能夠把資源回收到交給自家附近的拾荒老人。這群拾荒老人最後也會交給大豐的回收站,換取金錢或物品。

賴宏維在大豐剛好任職一年,他承認,擔任IT主管最困難的地方,主要是整合不同業務單位的要求。尤其大豐為了新營運模式建置平臺,也發起了許多新專案,IT人員為了應付層出不窮的系統變動需求,往往得暫時擱置手邊工作來修改,也容易造成開發時程的延遲,賴宏維認為,這對業務單位和IT人員都是一種災難。

為了解決前述的困境,賴宏維要求開發團隊引進Scrum敏捷開發方法,把每一項需求的開發時間縮短至2周,一旦開發完成後快速交付給相關單位驗證,繼續下一個需求的開發。

而且,賴宏維也將委外公司納入大豐的Scrum專案管理範圍,像是每天早上的15分鐘站立會議,大豐內部PM、開發團隊,連委外公司的開發團隊都要天天參加,每個禮拜也與需求單位至少開會一次。

訂定IT服務SLA,讓需求單位了解可靠度要負擔的代價

賴宏維還仿效雲端服務業者,訂出不同系統可靠度程度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等級,甚至還換算出對應的代價,例如要達到99.9%需要多少建置費用等,來讓提出需求的業務單位能自我評估,願意為系統可靠度負擔什麼樣的代價。

賴弘維指出,每一個需求單位都跟IT部門說「我的系統很重要,一秒都不能停」之類的話語,但自從他提供了這套SLA服務等級後,「需求單位聽到價錢,才發現該需求並不是那麼重要,反而會開始要求降低等級。」賴宏維如此表示。
IT是扮演廠商和需求單位溝通的重要橋梁

賴宏維過去擔任IT主管的經驗豐富,也曾經任職銷售主管、電商主管,以及營運主管一職,了解到每個不同主管面臨的挑戰。此外,他曾待過中國和跨國企業工作,知道跨國財團是如何維持營運,管理不同的對象,與全球企業一起競爭。他認為,IT在企業中要扮演廠商和需求單位中間的橋樑,若是缺了橋樑,需求單位自行摸索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CIO小檔案 

大豐環保科技資訊部資深經理賴宏維

學歷:亞洲大學資工所

經歷:過去曾從事貿易業、傳統產業、健康器材業、醫療業,甚至擔任過美商Teradata在中國的新興事業部主管,在中國工作3年以上,看到了蓬勃的電商文化後,2016年6月帶著豐富的管理經歷回到臺灣,現今擔任大豐環保科技的資訊部資深經理

 公司檔案 
大豐環保科技

● 地址:臺中市北屯區崇德九路287號

● 成立時間:2001年

● 主要業務:環境衛生及污染防治服務

● 員工數:430人

● 資本額:4億元

● 年營收:60億元

● 董事長:林盟洲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部資深經理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賴宏維

● 直屬主管:總經理

● 資訊部門人數:11人

● IT預算:2,400萬元

 IT部門大事紀 

● 2006年:貨車全面安裝GPS

● 2007年:全面升級導入回收站營運管理系統

● 2011年:導入車輛衛星派遣系統

● 2011年:導入ERP

● 2012年:取得資源回收便利站的回收裝置專利

● 2015年:大豐環保車輛管理APP

● 2016年:Call Center上線

● 2016年:導入Salesforce CRM

● 2017年:導入Line自動應答機器人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