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雲端運算被說是炒作的議題,因為所有廠商都熱烈談論雲端運算,似乎任何一家資訊廠商都能跟雲端運算沾上邊。

提供網路信箱的,說自己早已是雲端模式的實踐者。電子商務公司則被當成是雲端概念股,能提供超商取貨的,更索性說是雲端超商了。似乎不加上雲端兩字,就會在這個時代落伍了。

5年後的今天,換成是大資料(Big Data)登場。舉凡跟資料有關的,資料庫、資料倉儲、儲存系統,甚至是檔案傳輸等等,廠商無一不說大資料。

這個情形與5年前的雲端運算一樣,毫無二致。難道大資料也是炒作成分居多?

《經濟學人》旗下的調查公司──經濟學人智庫,近日公布一項針對亞太區主管的大資料調查,標題就打上了「炒作與希望」,反應調查的結果:大多數主管都認同大資料對公司有幫助,甚至有助於提升營收,但事實上企業投入大資料的程度卻遠低於預期。(請見第28頁)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的調查報告,9成以上的主管都認同大資料有助於了解顧客,因此能進一步提升營收。其中,將近半數的主管(45%)甚至有更高的期許,認為營收的提升效果可達25%以上。

此外,超過7成的主管皆認同大資料可改善企業在意的生產力、獲利與創新能力。然而,企業導入大資料的速度之慢,卻與主管高度的期望背離,因為將近6成(58%)的企業在大資料方面尚未有具體的進展。

以現今廠商熱烈談論大資料的情況,對比企業採用的速度之緩慢,當前應該是存有部分炒作噱頭的成分。不過,企業主管對大資料的高度認同亦不可漠視。

多數的主管皆反應企業存在不少大資料的阻力,而絕大部分都是企業內部早已存在的難題──如部門間缺乏溝通、本位主義等等。因此大資料要在大多數的企業落地,顯然還需要不少時間。

然而,科技的發展就如同升空的火箭,只會越飛越高。曾經被認為是刻意炒作的雲端運算,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證明其存在的價值了。曾經拿它來炒作的人,已經被甩在一旁,而認真拿來做點事的人,逐漸能看得到成果了。

或許現在大資料存有過度炒作的成分,但技術的發展不會等人,大資料勢必與雲端運算的發展趨勢相同,在接下來的技術發展過程中證明其價值。

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先進的應用可以證明大資料的價值。微軟亞洲研究院開發的U-Air空氣污染預測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請見第40頁)。這套系統能即時預測城市任一角落的空氣品質,準確率超過8成。

一般空氣品質預測是分析空氣監測站的歷史資料,但是空氣監測站只能反應周遭一定區域的空氣品質,然而城市的交通、建築、人潮對於空氣品質影響甚大,即使是空氣監測站的鄰近地區,其空氣品質亦有可能因為交通流量而大為不同。也因此,只由分析空氣品質的歷史數據來提供預報,結果總是與實際狀況出入甚大,準確率低於6成。

這個問題並非是氣象人員不考慮影響空氣品質的其他因素,而是受限於資料分析的技術,無法即時分析大量的異質資料。微軟亞洲研究院則是在大資料、機器學習等技術上的突破,得以分析氣象歷史資料、交通流量、人群移動、城市據點(如車站、大樓、飯店、停車場、公園等等)及道路結構等異質資料之間的關係,從而找到精準的預測模型。

另一方面,拜大資料的資料處理方法之賜,U-Air這套系統可以在5分鐘內就分析好整個城市的大量數據,因而能夠提供即時的空氣品質預測,使得這項技術在實務應用能派上用場。

倘若沒有大資料技術,現行方法可能永遠無法突破空污監測的瓶頸。類似這種大資料超越過去做法的例子,已經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

綜觀發展趨勢,雲端運算可說是運算架構的大改造,大資料則是資料技術的大躍進。運算與資料,不就是資訊架構的兩大構面;當雲端與大資料集結起來,豈不就是宣告全新的IT時代來臨了。

吳其勳/iThome電腦報周刊總編輯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