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出現多起社會運動,從反核、大埔、到洪仲丘事件,都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注目。

但是臺灣終究不是一個單向度的社會。事件過後,反對的聲音也漸次出現,這些批評中最常見的一種,是說從事社會運動的人批判而無建設,社會總得進步、總得走下去吧,應該要多正面思考。我們的內政部長就說,再這樣下去臺灣會沒有建設,便是最典型的反應。

其實在組織裡,我們也常常遇到類似的狀況,提出很多不同意見的、對現有的做事方式提出質疑的,經常被說成是來找麻煩的、沒有建設性的討厭鬼。也因此,三不五時我們會聽到一種說法,要多正面思考,不要只顧著批評,市面上甚至還有不少書籍,教導大家要怎麼多發揮正面思考的力量,也有不少人,因為自己不夠正面思考而心懷愧疚的。

但是在我看來,這種把批判精神放在正面思考對立面的想法是相當奇怪的。首先我們來檢視一下,一般所說的正面思考指的是什麼意思。如果不提出批評,只管把事情做下去就是正面思考的話,那麼正面思考約略就會等於「用現在的方法,把事情一直做下去」。

毫無疑問,這樣做有時是比較有效率的,畢竟,有人有意見,就得折衝、討論,有時可能還得倒退幾步,當然比不上不顧一切帶著鋼盔向前衝。但是效率不等於效能,做對的事,跟把事情做對,一樣重要。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環境變化快速、典範朝夕流轉,今天對的事,也不能保證明天依然正確,不管政治、經濟、企業經營、或是個人生涯選擇都一樣,停下來檢視下一步該怎麼走,其實就是批判精神。

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相信馬克思的人,有個不能實現的夢想;相信資本主義的人,連個夢想都沒有。思考偏左的人,經常被認為是比較批判的,因為他們相信有一個更美好的、更值得追求的世界在等待著他們,值得他們去追求;思考偏右的人,他們承認這個世界的合理性,相信按照現在的方式一路做下去,明天自然會比今天更好。

這當然不是說,相信既有的做事方式的人就不是正面思考,這其實是一個相對程度的問題:如果我們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社會上多數人都是感覺向上提升的社會,那麼不用多想、帶著鋼盔向前衝,大體上也就是個不會有什麼大錯的做事方式;但是如果經濟不振、環境破壞、年輕人低薪化是在軌道上無法止住的列車,那麼,還有什麼比停下來找方向,想想還有什麼可以突破當下困局更正面的思考呢?

堅持不懈,這是一種正面思考。但是不輕易說不可能,不輕易放棄尋找一個更好的社會之可能,這更是一種積極的正面思考,而這正是批判精神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想掌握最新IT動態,歡迎按贊加入iThome粉絲團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