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全球經濟政策的討論,幾乎都是圍繞著貨幣政策打轉,各種關於寬鬆或是緊縮貨幣消息,幾乎每天都出現在報紙版面上,彷彿世界經濟的興衰起伏,完全寄託在這一帖仙丹妙藥之上。

但是就算大學總體經濟學念得還不錯,也未必能完全參透貨幣供給增加對自己或企業的影響為何。但在另一方面,這事情卻又那樣真實、那樣有臨場感──有人不花什麼力氣,就印了我們千辛萬苦賺來的、手頭上或帳戶裡或多或少有一些的鈔票,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貨幣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功效,鈔票多印一點,我們可以享用的財貨不會跟著多增加一些,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人類的經濟福祉要提升,一是靠科技發明,二是靠制度創新。科技發明讓生產力提高,所以即便現在農業人口大幅下降,糧食產出仍能養活地球上的多數人口。制度創新讓生產更有效率,像是產業分工,讓每個人可以更專精於自己擅長的部分。

貨幣的發明可以算是制度創新的一種,有效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但是光是多印一點鈔票這樣的行動,並沒有這樣的效果。印鈔的「總體」經濟效果,在於逼促鈔票的持有者,盡快花掉手上的鈔票,因為不花的話,同樣的鈔票對應的物資減少了,持有物資則相對有利,這也是我們一般通稱的通貨膨脹效果。

但是總體經濟學教科書通常沒寫的是,印鈔票實則也是權力與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

對於那些身無長物,也沒有存款的人,既然一無所有,貨幣或是財貨升值或是貶值,似乎也與他們關係不大。但是印鈔讓物價上漲,如果你的收入不能等比例增加,原本還算過得去的生活,就可能陷入無以為繼的困境。特別是一個國家為了出口創匯,即便美國狂印鈔票之際也不敢讓自己國家的貨幣升值,在貧窮線徘徊的人更容易面對這種處境。

對於那些有能力大幅度擴張信用的人說來,貨幣擴張政策對他們是最有利的。貨幣貶值,等於原有的負債或是貸款相對縮水了,而金融機構游資過多,當然也就歡迎投資者以低利率取得資金去進行投資。但是能靠資金寬鬆而擴張信用的投資者,終究是社會中的少數人。

對於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來說,問題要複雜一些,你有那麼一點小存款,可能相對貶值了一些,但是你有那麼一棟自己住的房子,卻又似乎增值了一些。你若做點小生意,業績似乎上來一些,但是你不得不是個消費者,同樣的錢可以買的似乎少了一些。

貨幣政策不得不是個「總體」經濟政策,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它既然沒有神奇的無中生有功能,如果它又未能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那麼對一般的小老百姓來說,沒有什麼道理將貨幣寬鬆政策一定視為利多,緊縮政策就一律視為利空,而是要看你站在財富與權力重新分配的哪一邊。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