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企業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人說是管理,有人說是紀律,也有人說是文化,可是如果我們換一種問法,企業沒有什麼東西一定會死?答案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營收。「創造營收」是所有員工都應該要關注的事情?既然是的話,那麼投入多少心力與資源才算合理呢?

「照你這樣說,那麼業務與行銷人員在做什麼?」擔任RD的小A有點疑惑:「創造營收是每個人的事情,可是產品研發是只有RD要做的事情,這樣公平嗎?」乍聽之下很有道理,是否關於創收這件事情,我們也更該奉行「自掃門前雪」的作法,誰做不好就處罰誰?這是從RD端的思考,但是從業務與行銷端來思考,卻會認為:「好的產品自然好賣,我們的產品這樣普通,怎麼賣得好呢?」所以,如果用個人立場來思考這個問題,公司經營會越來越弱化,因為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也存在太多計較。

「如果把創收搞成全民運動,當然會有人反感。」擔任CEO的學長說:「可是如果創收是團隊共同的目標,提升大家的意願,效果會好很多。」大家需要發揮「coordinate」的精神,當業務或行銷有市場資訊時,不能預設立場認為RD就是鐵板一塊,講也講不聽;相對地,RD也需要在有疑問或者有困難時,找行銷與業務人員討論,不能預設認定對方就是「客戶說什麼就聽什麼,也不會幫公司爭取權益」。在雙方抱持著「用email發一發就好、省得麻煩」的心態,缺乏會議討論與面對面協調的情況下,輕者拖延進度,比較嚴重的後果則是失去商機。

我們可以設下制度與罰則來規範時間進度,可是如果延遲成為常態,而且在我們處罰誰都不是的情況下,制度與規範其實無用武之地。我們常說,企業價值來自於客戶價值,我們常常會以「某知名企業的供應商」自居,透過客戶來顯示自己的價值。所以如果我們要讓公司從死氣沉沉轉變為朝氣蓬勃,客戶會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反敗為勝的CEO,在短時間內想要讓公司轉虧為盈,一方面是產品,另外一方面就是客戶。只要能開發出「客戶需要」的產品,就有機會創收,並且也會帶動員工的動力,大家都想要有訂單,不會希望公司就這樣下沉。

「客戶需求」的產品可以說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怎麼會知道客戶想要什麼產品?業務與行銷端訊息,搭配研發人員小規模投入,可能會是發掘「客戶需求」的一種持續性的循環。「但是RD跟著try幾次就放棄了」擔任業務主管的小A說:「他們都說我是放羊的小孩!」小A應該是缺乏檢驗訊息正確性的「技巧」,所以在研發人員面前失去信用。所以要讓整個循環可以正向發展,業務行銷人員必須要能蒐集驗證到足夠且正確的資訊,才能向RD提出資源需求,而RD也必須以急行軍的方式,即時給予客戶滿意的回應。

然而,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如果行銷與業務端多花時間再跟客戶驗證,相對地等確認清楚之後,研發段必須得在極短時間內趕工以滿足客戶,因為客戶急著想看結果,而時間可能都被溝通與驗證給吃掉了。但是溝通與驗證少了,就難免會失誤一兩次,造成RD白做工,也造成自己信用受損。「這不是無解的問題」,學長說:「需要雙方的配合才行。」RD團隊必須要能在業務還沒有確認之前,先用最小資源進行研究,當業務端訊息明確化的時候,則需要評估看看是自己急行軍可以達成?還是要靠外包來解決?現在我們很少能看到有案子可以讓RD按部就班來完成的,通常都是因為環境與資訊快速改變,需要加速支應客戶需求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了。有沒有辦法第一次就讓RD做到好?應該是沒辦法的,即使國內高股價的高科技公司總經理都說:「投石問路」是很重要的方式,等幾輪小投資下來確認之後,馬上全力投入,才有辦法命中市場需求。

大家都希望自己有功勞,也都很怕自己的功勞沒被上面的人看到。可是功勞要怎樣算?創收的過程中,功勞應該要算在態度正確的人身上。許多支援單位並不知道前端打仗的辛苦,反而以本位主義要求這個要求那個,卡住許多商業行為的發展,這種態度就不算是功勞。相對地,前端打仗的人,也不能說太過沒有紀律,把沒有經過整理、分析與策略推導的客戶端問題直接扔給支援者,這種態度也不算功勞。本之服務的態度,支援單位服務作戰單位,作戰單位服務客戶,而客戶回饋價值給企業,這樣才會有良性的循環。既然創收是大家的事情,如果前端的人總是跋扈,後端的人總是擺臭臉,公司是不可能長久獲利的。

老闆與主管的態度也很重要,企業決策可以保守,但是支援前線的精神喊話與行動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企業浪費時間在內部不必要的口水戰,或者受限於層層行政作業,無法快速因應客戶需求還有市場環境,這些都需要老闆主管進行協調與改善。否則,員工不會把精力放在創收,只會把精神放在部門之間的堅壁清野,最後導致更難看的結果。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