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Intel處理器更新頻率很快,每一年都有新的處理器平臺問世,而且每兩年就換新的微架構,從過去的Nehalem、Sandy Bridge,到現在Haswell終於登場,Core處理器也挺進到第四代。

Haswell處理器平臺一推出,最大的意義,莫過於象徵Intel超輕薄筆電(Ultrabook)平臺的發展,正式進入最終回,Intel承諾Ultrabook可以搭配功耗更低的處理器,待機時的電池續航力可超過十天以上。

的確,根據Intel所公布的資料,Core i7-4650U的處理器TDP降低到只需15瓦(前一代17瓦起跳),待機時的電池續航力到13天之久(前代為4.5天),日常使用狀態中的電池續航力可達到8小時以上(前代為6小時)。

除了大幅改善待機時的省電效果,Haswell處理器平臺特別針對播放高畫質影片,與執行Office應用程式的使用狀態下,也縮減了不必要的耗電。

另一個改良的重點,是內建繪圖處理器的效能,相較於前代(i7-3687U),i7-4650U效能提升了50%,若換成TDP更高(28瓦)的i7-4558U,效能超越的幅度超過1倍。換成標準電壓的處理器,i7-4950HQ繪圖處理效能比起前代i7-3840QM,也同樣超過1倍。桌上型電腦等級的處理器改善的幅度更大,新的i7-4770R比三代的i7-3770K高出兩倍。

Haswell對於新的繪圖處理標準規格的支援也增加了,例如DirectX 11.1、OpenGL 4.0、OpenCL 1.2,對於下一代的超高畫質顯示技術4K x 2K也支援了,而不只是支援Full HD的解析度。同時,Intel原本在內建繪圖處理器所提供的高速影像同步轉檔技術Quick Sync Video,在第四代Core處理器的使用下,也大幅增加了轉檔速度,若以Core 2 Duo處理器的筆電為基準,新的Ultrabook完成同樣影片處理的速度甚至可快到先前平臺的17倍。

上述的改變很大,另一個你需要適應的是,隨著應用這些處理器的電腦型態越來越多元,這一代Core處理器型號的命名規則又開始變得複雜,再加上CPU內建的繪圖晶片等級變多,因此若要仔細區分這些處理器的效能等級差異,將是相當困難的工作,因為需要考量的不只是單純CPU的規格。

Haswell平臺正式發表,Intel算是完成了發展Ultrabook的承諾,接下來,他們想推動的是新的「二合一」運算設備(2-in-1 Computing)。簡單來說,是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新型消費端手持裝置,以及筆電、超輕薄筆電等以PC為主的電腦當中,推出能夠融合兩者特色的新產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變形筆電,包括可翻轉螢幕(Convertible)的產品,或螢幕與鍵盤機座可分離使用(Detachable)的機種。

事實上,早在去年,已經開始有相關的產品陸續問世。然而,這類型行動設備雖然很有話題性,但很可惜,至今從市場的反應來看,似乎並未受到很大的迴響。消費者最關注的部分,仍然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應用的發展,對於一般的用戶而言,很少看到有人開始採用這類型的產品。

姑且撇開電腦的多樣化面貌,使用者是否願意買單的這個因素,對於購買新電腦的意願不大,還有另一個令人望之卻步的原因,是一般人仍不習慣Windows 8的新式使用介面。

基於希望拓廣更多應用的考量下,Intel也把眼光放到行動應用平臺Android上。在他們接下來推出的22奈米四核心Atom處理器平臺上,將能夠同時支援Windows與Android兩種系統。

在面對重重挑戰下,PC應用平臺成長趨緩已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事實,雖然相關軟硬體廠商都想有所突破、創新,但我們想問的是,這樣的改變是消費者會接受的嗎?繼續追求更省電、更高效能、更多樣的發展,固然是PC要走的路,然而,光是這樣,能夠重新贏回消費者、用戶的信心嗎?軟硬體廠商的合作應該更密切,像現在這樣「同床異夢」,各尋出路、力量分散,是不會扭轉現有情勢的。

李宗翰∕iThome電腦報周刊主編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