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打開電視機除了了解當天發生的各種事件外,有不少上班族也習慣順便看一下天氣預報,確認一下到底會不會下雨、是否需要帶傘出門等。不過,氣象資訊的用途可不只是對個人生活有幫助而已,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日常營運決策上使用到各種氣象資料。

臺灣從2003年氣象法開放後,才開放民間氣象公司提供各種加值的企業資訊。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簡稱天氣風險公司)就是臺灣第一間民營氣象公司,創始員工之一的資訊研發經理徐文達表示,越來越多產業已經意識到天氣預報的重要性,開始需要各式各樣量身打造的客製化氣象資訊。尤其從這些需求的多樣性,就可以看出客製化天氣預報的必要性。

舉例而言,像是許多電影製片公司要開拔到特定地點進行一段時間的拍攝工作時,為了確保當地氣候能符合影片拍攝的需求,也有製片公司會事先購買特定一段時間內、特定地點的天氣預報,希望清楚掌握事前天氣,讓整個拍片過程更有效率。

需要精準客製氣象資訊的賽鴿活動

「在這一波氣象資訊客製化需求中,最有趣的長期性特殊需求就是賽鴿天氣資訊。」徐文達表示,南海的賽鴿比賽,不僅考驗每一隻參賽鴿子的體力與耐力,而天氣狀況直接影響了賽鴿返回比率,也就是影響輸贏的關鍵。

與賽鴿有關的天氣狀況包括雨量、雲量、風向風速和氣溫等,雖然氣象局的確也會提供海上的氣候狀況,但天有不測風雲,有時候前一晚來個氣流,或者是雲層過厚,可能會下雨等,上述這些氣候變化的資訊,其實都會大舉改變賽鴿飼主的比賽策略。

而且,施放賽鴿的地點往往距離外海有一段距離,只從施放賽鴿的地點來評斷外海的氣候狀況也並不精確,加上一般氣象局平均8小時才會提供一次氣象預報,一旦有相關風向風速、降雨或雲量的變化時,賽鴿飼主往往難以事前得知,這也使得賽鴿比賽對於各種天氣變化的判斷上,高度仰賴飼主過往的經驗。

徐文達說,因為氣候影響賽鴿的成績甚鉅,一剛開始便有賽鴿飼主希望能夠購買賽鴿比賽前後的天氣資訊,作為比賽前和訓練時的參考。也因為這類的氣候資訊需求穩定,IT部門也針對這樣的客製化需求,提供一個專屬賽鴿氣候資訊的入口網站,需要的飼主只需要付費後,就可以取得一組專屬的帳號、密碼,登入該入口網站查詢所需要的賽鴿氣候資訊。

像是賽鴿飼主最在意的風速,目前氣象局多採用單點方式、每8小時進行風速預測。但他說,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則提供當時的風速觀測和未來一周的風速預報,而且每4小時就提供一次風速預報,並搭配視覺化方式,以箭頭呈現臺灣和近海地區的風場狀況,大幅改善單點預報風速可能的死角,也讓賽鴿飼主可以依照氣候變化,提早改變賽鴿訓練的策略,像是整個比賽航線都是逆風狀況,飼主就得事先把鴿子餵飽一點、讓賽鴿有足夠的體力競賽;也可以事先針對比賽當天順風或逆風的情況做訓練,讓賽鴿有機會率先返航。

IT部門負起產品商品化的責任

雖然說「天有不測風雲」,但是,氣象預報其實是一門科學,還是有一套專業的作法。若要做氣象分析預報,首先,要進行全球的天氣觀測,包括臺灣氣象局的作法都是如此,先彙整歐、美釋出的全球氣象觀測的數據,找出一套全球氣象模式與天氣變化的基準;其次,才進行中小尺度的氣象分析,包括臺灣或亞洲國家的氣象都包含在內。雖然氣象局擁有大量的氣象資訊,但是因為氣象局不提供客製化的特定時、地的氣象預報服務,這也成為天氣風險公司的利基。

不過,徐文達表示,像是臺灣氣象局可對外提供來加值使用的氣象觀測資料,都是記錄在文字檔中的原始數據,而不是資料庫檔案。IT部門要協助將這些數據轉換成到對應的資料表欄位,也要協助氣象商品有模組化的選擇,才能提供給其他企業介接和應用。他說,天氣風險的IT人員多數同時具有大氣物理和資訊的專業,因此,很早就很深刻的意識到,如何將天氣資訊轉變成為具有可讀性的數據,一直是IT部門人員的責任之一。

他表示,精準的氣象分析資訊是天氣風險公司的產品核心,而怎麼將這樣的產品透過包裝,傳遞到客戶手中,向來都是IT部門的責任。因此,這類各種氣象資訊的呈現方式、傳遞或介接方式,做到讓無形的氣象資訊成為可以對外銷售的商品,一直是資訊部門人員的分內工作。

除了要轉換生硬的氣象資訊,成為多數人可以理解的資訊外,徐文達說,IT部門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也會把氣象資訊以App的方式提供給客戶使用,或者是提供各種的指數分析給企業,作為各種商品促銷時的參考。

率先將氣象資訊搭配Google Map,成為主流商品內容
舉例來說,Google Map的出現讓天氣風險公司思考到,是否可以將文字化的氣象資訊轉化成搭配Google Map的視覺化氣象資訊。這也是第一批臺灣企業在Google Map上的應用。

徐文達進一步說明,因為這些氣象資訊都必須先經過轉換,也不是所有氣象資訊都適合直接放在Google Map上。因此,他便和IT部門人員一起思考,如何將圖表和氣象數據整合在一起。

例如,企業如果想要呈現臺北市中山區的氣候變化,透過Google Map同時整合雨量和風速兩種以上的氣象資訊,可以用顏色表示雨量,也可以將每個地方的平均風速做連結,就可以在地圖上同時呈現雨量和風速兩種數據。「而這種氣象數據和Google Map整合出一目了然的視覺化呈現方式,也成為其他企業希望取得的氣象產品資訊的模式。」他說。

善用雲端科技,落實防災預警

近年來,臺灣天災人禍頻仍,下一場大雨,可能蘇花公路就會坍方;接連幾天的小雨,也可能因為水土保持不良造成土石鬆動,某個山區的小路可能就會發生土石流的災情。徐文達表示,該公司也陸續和許多公部門及企業合作,希望透過氣象分析的事前預警方式,降低天災對民眾造成的損害。

但天氣預報沒有百分之百準確無誤的,重點是必須要仰賴各個氣象分析師,對於所要提供的氣象資訊,在一步一步的嘗試下,逐步改善氣候分析模型的預測與結果,徐文達表示,目前既有電腦的運算能力上,已足已計算出客戶所需的天氣資訊,但隨著雲端服務的逐漸普及,該公司也開始將天氣的模擬運算,轉移到公眾雲服務上,如租用Amazon的AWS服務,「全面雲端化,是我們借力使力、提升自我(運算能力)的方式。」他說。

為了進行天氣模型預測,天氣風險公司的每個氣象分析師大概需要執行至少3個以上的氣象模型,再從不同的模型中,找出比可能符合真實現況的預測資訊。用於防災的氣象模型通常面臨天氣變化出現緊急災情時,一來天氣狀況複雜,需要分析的數據資料複雜也多樣化,再加上需要快速得到結果,才能有助於防災決策,往往這種時候,天氣風險公司所有人員都得投入即時氣象預測的相關工作。

他說,因為需要同時執行多個氣象分析模型,這時候就必須依賴AWS提供的雲端運算,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不同氣象模型的模擬程式執行完畢。

例如,先前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便承接了一個公路局的標案,主要是要精準預測每一個公車站牌之間的天氣變化,進而推估是否會造成可能的災情。當一場臨時的大雨降落在蘇花公路時,某個氣象模型可能判斷累積雨量達50公釐就會在此地造成災害,但加入專業人士的判斷,雨量可能上修到100公釐才會造成災害;但是,在歷經一周的小雨後,即便當天只有20公釐的累積雨量,可能都足以造成當地的公路坍方。

他表示,包含所有的地形、雨量大小等資訊都匯入氣象模型中,從剛開始只有3成不到的準確率,透過一次次的數據模擬和專業人士的氣象校驗,現在已經可以做到8成的準確率。之後,慢慢確認什麼模型在哪一種情況下可以得出最可信任的防災資訊,才能事先封閉可能坍方的道路,降低民眾行駛蘇花公路可能面臨的風險。

徐文達說,天氣好的時候,只需要定期進行氣象模擬,提供分析的氣象數據即可,但是當天候不佳時,反而需要同時進行多種氣象模型的模擬,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出分析數據,不僅是原有的氣象分析人員,連IT部門人員也都得全體總動員,協助轉化各種氣象資訊,這時候更需要雲端資源的協助。

先前因為八八風災造成臺灣各地嚴重的災情損失,因此,該公司也針對這類災情預報,和包括臺灣高鐵、臺北市政府、水利署、公路總局等民間企業及政府部門合作,有機會真正落實事前的防災預警措施。

徐文達雖然是擔任資訊研發部經理,但也同時具有專業的大氣物理背景,是新一代由民間氣象公司培養出來的氣象分析師。他表示,要做氣象分析除了氣象的專業外,也必須要懂得不同產業對於氣象資訊的需求和應用模式,透過IT系統進行氣象模型的綜合分析後,進而創造出可以透過氣象數據做加值和分析的氣象商品。

也因此,他預計在2年內,公司全面朝向雲端服務發展,針對各個產業對不同氣象資訊的需求,納入所需要的氣象與開放資料,也利用雲端儲存的特性,可以綜合過去長達10年的氣象資訊,進一步研發成更多可供企業選擇的模組化氣象加值商品,藉此降低該公司銷售時的客製化成本,也拉近和產業應用的距離。


CIO小檔案-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資訊研發經理 徐文達

● 學歷: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

● 經歷:學校畢業後,就加入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成為創立初期最早的4名員工之一,一路協助公司進行網路的管理,並於2008~2010年擔任「Weather2.0 我的氣象臺」計畫經理。原先擔任網路營運部副理,到2009年成立資訊研發部後,擔任經理一職迄今

公司簡介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 地址:臺北市南京東路三段131號6樓

● 成立時間:2003年

● 主要業務:供全臺基本預報、特殊景點預報,並提供企業天氣風險控管服務

● 員工數:44人

● 資本額:3,062.5萬元

● 年營收:5,500萬元

● 總經理:彭啟明

資訊部檔案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研發部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徐文達
● 直屬主管:彭啟明
● 資訊部門人數:8人
● 資訊部門分工:分為氣象模式、創新研發、系統維運等三個部分

IT部門大事紀:

● 2008~2010年:以Web2.0精神建立國內外首創之Weather2.0互動式氣象共享平臺,獲得經濟部創新應用補助。並因系統大量運用Google Map,成為Google Map臺灣區第一批合作夥伴
● 2009~2011年:獲得Nokia兩岸三地APP大賞及遠傳APP金企鵝獎首獎殊榮
● 2012年:以防災為核心建立整合預警系統
● 2013年:逐漸導入雲端應用,為公司大幅降低軟硬體成本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