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問老闆知不知道員工工作的細節?答案大多是:「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就會有不信任的狀況。一個案子做很久沒做出來,找同仁來問也問不出所以然,該怎麼處理?就算問出所以然,員工講了很多,老闆將信將疑,但是可能還是沒有做出來?最近一個朋友被他老闆找去,講了半天,老闆說:「我覺得你像徐福,一直在說東海有仙人,根本就是騙更多資源的投入!但是永遠找不到仙人!」朋友氣極了,回罵老闆說:「我認為你才真的像秦始皇!」這顯然是連續劇看太多了,不過為什麼會這樣呢?

企業文化源自於老闆與員工的互動,如果老闆希望員工說得少做得多,那麼凡事就不應該只聽解釋,而是真正下來看,要求員工務實地解決問題。遇到有人天花亂墜地說了半天,但實際成果不佳時,也需要適當地制止,寧可員工說到做到,而不要吹到牛皮破掉。尤其是行銷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說得一口好行銷」,但實際上沒有經驗和成績。老闆如果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同仁不要只會說、不會做的話,很快地大家都會光說不練,業績無法做起來。發明競爭五力分析理論的策略大師麥可波特,自己出來開的顧問公司都倒掉了,表示經營跟理論之間,還有很大一段鴻溝存在。

「為什麼你被老闆說是『徐福』呢?」我覺得很怪。徐福是秦朝的一個方士,一直跟秦始皇說東海有蓬萊仙山,山上有長生不老藥,這個人很厲害的是,可以屢次騙倒秦始皇並且要到更多資源,最後秦始皇給他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從此一去不返,傳說他到了日本九州。「這個也只能怪老闆」,朋友說:「一開始我跟他要資源做案子,可是老闆一直來催,我的案子又沒有成績……」,於是每次老闆來催的時候,他就跟老闆畫更大的大餅,老闆在將信將疑的情況下,又給了更多資源與時間,兩年過去了,老闆說他沒有成績,認為他像徐福一樣,總是拿長生不老藥來誆秦始皇。

我們都相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哲學,部屬並沒有想要欺騙我們的意思,只是我們沒有「引導」他們回答或者執行我們要求的內容。歷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一般都會認為是唐太宗,從「個人」性格來看,唐太宗與隋朝亡國皇帝隋煬帝的性格幾乎一模一樣──聰明、勇敢、勤政、好大喜功。他們任用的大臣也都差不多是同一批,因為隋朝很短命,很多大臣都是在兩朝為官。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兩個相同個性的皇帝,而且帶領的臣子們大多都是同一批人,為什麼一個亡國,一個領導出了貞觀之治?可能大家都知道答案,也就是魏徵說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一件事情需要廣泛徵詢並且思考大家的建議,而不能只聽少數利益份子的話。老闆如果只聽一個人的話就相信,就像秦始皇相信徐福說海上有仙山與長生不老藥,甚至是海中有大魚擋路等等越來越荒唐的話,那就真的不只是偏聽,而且內心一定有貪念。這並不是用人不疑的哲學,而是沒有好好思考,一個企業裡面有一個徐福也就罷了,萬一這種文化累積下來,演變出好幾個徐福,那就糟了!

「我們一般稱這種老闆叫做低頭族老闆」,擔任企業顧問的學長給「偏聽則暗」的老闆起了個綽號:「因為思考模式只看腳底下,沒有看長遠。」按照學長的邏輯,低頭族老板底下必然會有徐福型員工。同樣的大臣,在隋朝的時候可能會亂搞,可是在唐朝,他不敢亂搞,因為老闆不是只聽他一個人的,也會徵詢別人的意見。所以,「說多少、做多少」是很重要的企業文化。

如果有些人才真的能畫出大餅而且還做到了呢?這就要看我們的判斷力了,有一些小地方可以觀察得出來,例如說一個人的格局,沉穩的程度,經歷背景,是不是愛說大話……等等。我們可以從小地方驗證一個人的信用,還有說出來與做出來之間的差異,以及做事情是否能收斂而不是發散。

用人不疑是「徵信」與「試用」之後不疑,並非一再給予機會,而是視產出的結果再給予機會。有些研發真的有產出,也有階段性成果,並不是燒錢;有些員工則是沒有產出,也無法設定階段性的成果,哪一個值得繼續投資?這並不是依據技術的未來性來判斷,而是依據哪一個研發執行者比較務實來判斷。所以,如果我們聽了片面之詞,那麼企業文化就會發展成很多人來講片面之詞;反之,如果我們向不同的人徵詢意見,能有自主判斷力,客觀而且宏觀,用大格局來思考,企業文化就會比較健康和務實。

如果老闆不是低頭族、眼光看得遠,就會嘗試引導員工,不要像徐福這樣做不出來還畫更大的餅來要更多資源,而是回到基本面,確認問題並且加以解決。要是目標本來就達不到,那就承認失敗放棄,凡走過必有痕跡,相信未來還有機會的。可是如果沒有弄清楚低著頭只看腳下,沒有思考長遠的後果與影響,難免周圍一堆茅山道士推銷仙丹妙藥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