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派人相信,民主最大的問題就是,政治人物為了討好選民,會罔顧國家財政,媚俗地競相開立各種福利支票,直到國家的財務崩盤為止。這種人通常很悲觀,覺得這樣的局勢是沒有逆轉之可能的。

證諸臺灣過去一、二十年來的發展,此說似乎相當有道理,從國民年金、老農津貼、健保制度等等,臺灣頗有邁向福利國家的趨勢。但是與多數偏向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不同之處在於,臺灣在擴大社會福利支出的同時,非但不曾增稅,還一路削減所得稅、遺產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而其結果不問可知,支出擴大,收入減少,自然只有走向財政狀況快速惡化一途。

但是就如同其他斷言歷史必然如何如何的說法,歷史總像是要嘲弄輕言給它定論者一般,來個出奇不意的大反撲。從抓肥貓、刪除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到檢討立委辦公預算、總統國務機要費、退休公務員18%優惠存款等等,似乎都有民氣可用,逆轉之勢不可擋的態勢。

社會氛圍之所以有這樣的轉向,和臺灣經濟積弱不振,整體大餅無法做大有關。「既然我不好過,你也別想過太好」,我們的執政者正是利用了人性中這種不那麼高尚的品格,來推行他們所謂的改革。當下我們對社會福利的態度,已全面轉向糾舉誰日子過得太好,誰又領得太多。

改革當然是必要的,否則我們的國家只有走向破產一途。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真正導致臺灣國家財政急速惡化的元兇,並不是當下媒體討論最為熱烈的這些退休、公務或是社會福利支出。臺灣在2010年將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調降到17%,按照苦勞網的統計,導致國庫在2010年短收了1,326億,2011年短收了1,728億,兩年合計超過3千億元。和這三千億元相比,停發退休人員慰問金每年「省下」的兩百億元不過杯水車薪,但是這三千億元的稅收損失究竟合不合理,卻無人聞問。

再從支出面來看,軍公教年終慰問金一年兩百億,政府手腳很快,馬上就砍了。已耗費兩千多億元的核四預算,臺電又第四度要追加563億元,使總經費達三千三百億元,幾乎是原始預算的十倍,但是政府卻對民間監督與質疑的聲音視若無睹。政府對預算的態度不一致並不難理解,前者還幫掌握政府機器的人化解了部分財政窘境,後者卻是牽涉了複雜的政商利益分配關係。

在公平正義的大旗之下,改革逐漸演變成,人民自己拿刀砍來砍去,執政無能的政府在旁邊鼓掌說,這樣很好。我們忙著省小錢,最後搞成只依市場邏輯的弱肉強食,政府卻亂花大錢,幫企業和富人減稅、蓋核電廠。

我們的國家,在財政允許的範圍內,應該給國民最好的福利,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稅賦的分配應該有合理性。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有宏觀的租稅與社會福利政策,很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改革,卻是片段破碎、稱斤論兩的討價還價。過去我們還有個福利國的幻想,現在卻只剩無力開創新局國家的相互叫罵與殺戮。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