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雲端運算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時,發生於4月底的Amazon EC2雲端服務大當機事件,讓採用該服務的多個知名網站被迫中斷服務2至3天,無疑是對雲端運算的一記當頭棒喝,對於企業要採用公有雲更是蒙上了一層陰影。
今年1月的《iThome 2011年CIO大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於雲端運算有興趣(73.4%的企業會考慮建置私有雲),但對於公有雲的疑慮明顯較高,即使是最普遍的郵件服務,都有46.9%的企業認為沒有採用公有雲的必要。

經Amazon雲端服務大當機一事,企業對於公有雲的態度應該會更趨保守。不過,企業對於私有雲的態度,應不受此事件影響。在本期封面故事──「私有雲實踐術」,我們報導了7家正在往私有雲邁進的企業,由他們實踐私有雲的做法可發現,企業邁向雲端運算的方法不是大躍進,而是採取漸進式發展,以虛擬化平臺為基礎,逐步擴大虛擬化的深度,讓資料中心更有彈性。

虛擬化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成熟度已獲得企業的肯定,而當企業開始以虛擬化平臺做為IT架構的基礎之後,隨著虛擬化平臺逐漸擴大,應用逐漸增多,自然而然地就會朝向私有雲的路上發展了。

怎麼說呢?虛擬化一方面會讓IT人員對於運算資源的部署與調配,擁有與過往截然不同的彈性。打個比方,就像是電影關鍵任務裏男主角湯姆克魯斯,在一大片觸控面板上快速移動各種物件一樣,你想要它怎麼移動,就會乖乖地照著你的手勢運作。虛擬機器的部署,甚至是整套應用程式映像檔的部署,都因為虛擬化而實現了在彈指之間完成,因為只要按幾個滑鼠鍵。

但是另一方面,虛擬機器的部署速度變快了,數量增長的速度也就會變快,IT人員所要管理的伺服器數量就呈現等比級數成長。好消息是你所要管理的實體伺服器數量不會因此成等比級數增長,但壞消息是,在虛擬機器太多的情況下,多到你會不知道虛擬機器到底在哪裏,而相對應的資料又在哪個儲存設備,這種複雜性對管理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當虛擬化環境變得龐大之後,其所面臨的管理複雜度,絕對不下於管理傳統的伺服器,而且問題甚至是更嚴重的,因為虛擬化把實體層抽象化了,你可沒辦法再靠肉眼來分辨系統與硬體的從屬關係。

所以,如同本期封面故事所報導的企業經驗,當虛擬化應用擴大了之後,就得面臨管理的挑戰。有的企業採用廠商開發的方案,有的企業則自己開發監控與管理平臺,不管怎麼做,虛擬化一旦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大家都得解決管理的問題、可靠度、安全等問題。

解決虛擬平臺的管理問題,讓虛擬平臺可以延展、可以有效被監控、可以自動化運作,其實就是在打造健全的虛擬化平臺,而在強化虛擬化平臺的同時,也就是一步步朝企業私有雲靠近了。

企業雲端運算在臺灣目前仍是進行式,我們看到領頭羊大多是立基於虛擬化技術來實踐私有雲,但不可否認的,亦有極少數的企業有意嘗試以分散式運算技術來打造企業雲。無論如何,企業雲端運算已經在臺灣吹起號角了。(請見第25頁)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