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付各種不同周邊的需求,長久以來個人電腦發展出許多連接埠,目前尚可見到的,像是RS-232序列埠、平行埠等,負責的就是和電腦間的溝通和資料傳輸的工作。早期的電腦速度不快,資料處理數量並不大,連接埠的頻寬雖窄,還足以應付。近年來各種周邊設備的蓬勃發展,需處理的資料量愈來愈大,遂發展出許多高速的傳輸介面。

USB介面沿革

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簡稱USB介面,可以說是目前個人電腦領域當中,周邊產品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傳輸介面。USB最早在1995年被提出,是由包括IBM、英特爾、微軟在內的7個資訊工業界領先大廠,組成的USB實施者論壇(USB-IF)所定義並倡導,次年(1996年)公佈了第一個規範-USB 1.0。最早制定USB介面的目的是為了有效的將電話和個人電腦連結,由於這種傳輸標準性能良好,USB-IF決定將它推廣成為一種新的電腦通用傳輸介面。1998年,USB-IF針對前一版本進行改良和擴充,推出USB 1.1版,即是目前統稱USB的連接介面。

規格概述

USB 2.0標準制定於1999年,是將現有的USB 1.1版規格延伸而來。正式規格則是在2000年4月27日,由英特爾現任技術長Pat Gelsinger在微軟視窗硬體工程會議(Win HEC)正式發表,並獲得USB-IF成員如NEC、Philips、Cypress等半導體國際大廠的全力支援。由於業界對USB 2.0的未來發展普遍存疑,加上控制晶片價格居高不下,中下游的系統、零組件製造商對於研發相關產品並不熱衷,以致於USB 2.0發表至今已有年餘,市面上支援USB 2.0的產品仍不多見。不過最近USB 2.0在英特爾力拱之下,有逐漸抬頭之勢,加上微軟日前發表的Windows XP作業系統,亦支援USB 2.0,未來發展相當看好。

USB 2.0基本上是USB 1.1架構的改良,最大傳輸速率480Mbps,而USB 1.1全速模式的最大傳輸速率僅有12Mbps,USB 2.0是其40倍。它的接頭和傳輸線與USB 1.1相同,也完全向下相容USB 1.1的系統及周邊。USB 2.0和前代一樣,屬於熱插拔(hot plugging)介面,意即容許在不需重新開機的情況下安裝硬體。USB 2.0亦可視之為一種網路通訊協定,透過USB 2.0集線器,USB 2.0可以擴充127個設備,而且每一部設備同時皆可維持480Mbps的最大傳輸速率。

USB與IEEE 1394規格之爭

談到目前主流的周邊設備傳輸介面規格,除了USB外,就屬IEEE 1394了。USB與IEEE 1394一直是近幾年來市場上拿來相比較的傳輸規格,事實上,IEEE 1394的歷史比USB還久,其規格早在1987年就由蘋果電腦發佈,當時稱之為「FireWire」,蘋果電腦也一直沿用這個名稱至今。

IEEE 1394規格標準在1995年正式定制,成為當時速度最快的序列埠標準,其最大傳輸速率為400Mbps(50MB/s)。IEEE 1394有個相當特別的地方,它是一個點對點(peer to peer)標準,意即不須透過個人電腦也可以傳輸資料,像是數位相機可以直接與IEEE 1394硬碟連接,將資料傳至硬碟中。和USB不同的是,由於是點對點連結,不需集線器,每條匯流排可單獨視為一個子網路。每個子網路最多可以支援63個設備,並且容許高達1023個子網路進行連結。

USB和IEEE 1394雖然同屬於熱插拔式的傳輸介面,但是由於傳輸速度不同,兩者的目標市場也有所區隔。USB的主要目標是取代序列埠、PS/2這類的低速介面,成為PC平臺人機介面的通用標準。IEEE 1394由於具有點對點的特性,加上傳輸速度快,一開始就是瞄準消費性電子市場,如高階數位相機、數位攝錄影機等需要傳輸大量影音資料的IA產品,多半以IEEE 1394做為傳輸介面。兩者雖然經常被人拿來做比較,由於各據一方,大抵上是相安無事。

在個人電腦市場上,USB的應用範圍遠比IEEE 1394來得廣,舉凡鍵盤滑鼠、印表機、掃描器、數位相機等,幾乎涵蓋了所有周邊產品。經過調查,去年出貨的個人電腦中(包括桌上型和筆記型),USB介面的裝置比例是95%,普及程度可見一般。IEEE 1394由於技術一直為德州儀器(TI)所把持,價格調降不易,在個人電腦市場始終是陪襯角色。 

隨著處理器速度愈來愈快,影音多媒體產品逐漸風行,加上資訊家電興起,極有可能主導下一波產業革命。USB介面僅12Mbps的傳輸速度已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USB 2.0的高頻寬適時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可避免的,USB 2.0的出現威脅到原本IEEE 1394盤據的領域。未來,和IEEE 1394間的傳輸規格之爭,勢必也將隨之白熱化。

USB 2.0未來展望

USB 2.0的最大傳輸速率較IEEE 1394高,又能向下相容龐大的USB產品線,未來發展相當受到市場矚目。可以預見的,將來一些個人電腦的低速周邊,像是鍵盤、滑鼠、手寫板等,USB1.1的傳輸速度足以應付,尚無升級的必要。其他像是視訊會議裝置、高階掃瞄器和印表機、外接式硬碟、MO等,需要高速資料傳輸能力的周邊,傳輸介面將逐漸被USB 2.0取代。

以視訊會議裝置來說,目前普遍採用USB介面的CCD因為頻寬不足,必須加入ASCI資料壓縮引擎才能順暢的播放影像,改用USB 2.0之後,不但可以省下這個成本,還能進一步提升播放流暢度和解析度。此外,USB 2.0應用在雷射印表機上,將可藉由傳輸速度的增加,降低緩衝記憶體容量,如此將可降低不少成本。外接式儲存裝置的運作效能將大幅增加面對來勢洶洶的USB 2.0,IEEE 1394並非完全居於劣勢,經過多年的推展,IEEE 1394在高階應用領域已相當穩固,在資訊家電市場,IEEE 1394擁有不小的佔有率,目前IEEE 1394控制晶片的價格也相當便宜。升級版的IEEE 1394.b規格已制訂出來,傳輸速率高達800Mbps至1600Mbps,未來除了主攻數位視訊產品,如數位電視(HDTV),數位機上盒等,在網路通訊領域也極有潛力。由於IEEE 1394.b傳輸速度極快,甚至可以挑戰英特爾主導的Serial ATA介面。

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USB 2.0與IEEE 1394兩者各有優劣,也各自存在利基,任何一個規格想獨霸整個市場都不容易。雖然對於系統或OEM廠商來說,統一傳輸介面的規格較受歡迎,不過未來USB 2.0與IEEE 1394應該會各自朝不同方向發展。USB 2.0將整合在系統晶片組中,以節省成本;IEEE 1394則會以獨立晶片的模式為主,兩者將會相輔相成而非相互競爭。

目前支援USB 2.0的產品已逐漸在市面上出現,像是USB 2.0擴充卡,以及USB 2.0外接式燒錄器。硬體支援部分,USB 2.0控制晶片多半是NEC生產的,不久前國內的創惟科技也取得USB 2.0的認證資格,相信很快就會有產品上市。系統晶片組的支援則顯得較為緩慢,英特爾預計明年中發表內建USB 2.0功能的ICH3南橋晶片,同時威盛也將發表整合USB 2.0集線器的VT8235南橋晶片。依照這個時程來看,USB 2.0要成為市場主流,可能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USB2.0擴充卡

這張由國內知名電腦切換器製造廠-宏正自動科技所生產的USB2.0擴充卡,產品編號為IC-250U,採用PCI介面規格,以及NEC生產的USB2.0控制晶片,具備4埠外接及1埠內接的接頭。以目前個人電腦周邊擴充需求來說,4埠的接頭已足夠應付,更何況如鍵盤、滑鼠等這類低速裝置,用主機板內建的USB1.1接頭即可,大可不必升級至USB2.0。內建一埠的接頭,則是為了因應未來可能會推出的內接式設備所預留的設計。
目前這張擴充卡已經可以在市面上買到,不過由於USB2.0控制晶片目前投產的半導體廠並不多,價格並不便宜,廠商建議售價為2685元,比IEEE1394擴充卡略高。日後USB2.0晶片生產廠商一多,價格應該會有向下調整的空間。文⊙張智鴻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