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在國外FinTech已經不是很新的議題,最早從美國開始,英國急起直追,新加坡、香港、澳洲也在一兩年之內開始積極發展,安侯企業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表示,臺灣今年才開始討論FinTech,但何時起跑不是最重要,重點的是往前的力道有多快。

金融法規要快速跟上,FinTech全球化擁抱外來人才

李育英認為,金管會在今年9月成立金融辨公室,將握有影響臺灣未來FinTech發展的生殺大權,因為法規是生態系要成型的關鍵要素。但她也指出,臺灣許多本土銀行危機意識較低,有些銀行雖然聽過,但沒有非常清楚這對自身業務的直接影響。

金融業受到金管會的監理與保護,銀行不做改變還是可以賺很多錢,但FinTech公司進不到這個領域;反觀歐美市場所有FinTech公司的產品與服務,都是有人先做後,碰觸到法規灰色地帶,這時候法規才會跟上。

育成臺灣FinTech公司最大助力來自政府,李育英認為,這些新創公司全球化才是重點。她說:「打造開放環境,擁抱外來人才也是一大挑戰,沒有外來刺激就很難成長。」像英國就廣邀各國菁英,要讓外來企業有家的感覺,提供一個讓大家願意進來的環境。

「FinTech是改變金融領域一個可敬的推手。」李育英認為,未來FinTech發展不僅是實體分行消失而已,銀行營運模式會被取代,假設法令開放,像美國P2P借貸的交易量大到可完全取代去銀行借款的行為,這是很明顯的例證。

當法規一直開放,FinTech越來越多且成熟,銀行威脅越大,她表示,過去很多金融服務的價差都被銀行賺走,現在平臺化後會讓價格回歸市場機制,讓交易更活絡、促進金融發展更健全。

FinTech公司要立足全球,可多參加實體Roadshow

金融機構和一般科技公司是FinTech兩個主要角色,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投資金融科技公司,但要逐筆審核;另一方面是FinTech新創。李育英認為,這些新創公司因為臺灣有很多法規還沒跟上,只能立足全球。「但問題在於,臺灣新創雖然有很好的IT能力,卻普遍語言能力不足。」她說。

臺灣FinTech新創必須走出去,了解有誰已經做了什麼,再從別人的基礎上往外翻新。李育英認為,參加國外實體Roadshow或線上虛擬媒合平臺等,都是幫助FinTech曝光與成長的管道,媒合平臺也需要國際化,像是英國發起的FinTech平臺Matchi原本也是新創公司,現在變成金融機構跟FinTech公司間的媒合平臺。她也建議,FinTech新創團隊應該要讓自己的技術定期曝光,讓更多人了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