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臺灣四大智庫資策會MIC、工研院IEK、中經研、臺經院合組了一個2025研究團隊,歷經近10年時間完成一份未來10年趨勢研究,日前更將研究成果發表成《2025臺灣大未來》一書,提出影響全球的未來八大趨勢,及臺灣產業將面臨的七大挑戰,並對臺灣企業提出四大發展建議路線。

資策會MIC所長詹文男指出,這八項未來趨勢,分別為人口結構轉變、全球化風潮、網路化世界、跨領域科技整合、環保與精敏製造、資源效能提升、區域經濟新常態、氣候變遷與災害複合。如未來跨入精敏製造後,將是注重個性化、智慧化的製造方式,可依據不同型態的需要來客製生產。

這些未來10年趨勢也對臺灣企業帶來不少挑戰也更加凸顯了不少臺灣現有大環境的考驗,詹文男表示,包括了人口紅利消失、國際人才競奪與人才斷層、兩岸產業發展重點重複性高、創新集中特定領域且效益不足、教育學研體系與產業脫節、網路基礎環境與產業落後中韓及能源自給率低,綠色轉型存在瓶頸。

根據四大智庫的研究報告,10年後,現階段主流典範如雲端、IoT、智慧穿戴、智慧家庭等,將逐漸轉型成自主化科技像無人駕駛車、智慧機器人。也因此,2025研究團隊提出了企業未來發展的4種可能願景,作為企業因應未來趨勢的參考,包括了全球資源整合者、產業技術領導者、軟性經濟創意者、生活型態先驅者。

詹文男進一步解釋,全球資源整合者善於掌握最新市場的重要情資,且有能力聚集、利用各地的生產要素與資源,滿足跨國市場的交易需求,臺灣這類型企業如科技紡織公司儒鴻或是鴻海。而產業技術領導者則是指能率先投入研發製程技術,並將核心知識具體化且創新應用的企業,像是台積電或大立光電。第三個軟性經濟創意者則善於應用非實體要素,以藝文、理念、關懷等文創內涵作為獲利來源,如聯發科、法藍瓷皆為成功案例。

最後一項生活型態先驅者則是能順應全球性趨勢,推廣在地特有條件產生的獨特生活方式,催生大眾過去前所未見的消費活動,如巨大集團或誠品。不過,詹文男也提醒,產業借重科技實現多元發展的同時,尤其要注重經濟成長、社會公義及環境永續三項的平衡發展。

「臺廠慣以製造提升來降低成本的模式已無法再複製成功」中經院第二研究所所長陳信宏觀察,像巨大集團當初可選擇離開臺灣出走,但卻選擇了留下,並想辦法營造出獨特風格與步調,所以才能再創營運高峰。陳信宏說:「臺灣企業要放棄單一技術的思考模式,改從生活型態為出發點,轉為考慮能滿足不同需求來提供服務。」

就像馬雲推出支付寶的例子,陳信宏認為,馬雲15年前只是一名名英文老師,但15年後卻因支付寶而成為首富。其實,臺灣比大陸更早就推出了行動支付,但臺灣企業思惟大多受限於技術,只想到塑膠貨幣、信用卡、悠遊卡等技術面的議題,然而,馬雲卻是從如何解決大陸偏遠民眾付款為出發點來發展行動支付,「這是從服務、人性層面來思考市場需求找到解決問題的角度。」他說,這也是臺灣企業轉型時需改變的思維。

面對世界趨勢、臺灣面臨的挑戰,詹文男覺得,目前政府最需要做的是「鬆綁和開放」以利企業和產業達成願景。他認為,政府法規的限制,經常讓企業綁手綁腳,與其讓迫使企業到外面整合服務海外的人,還不如適度開放引進外面的資源來協助臺灣內部。

對於2015年短期趨勢上,詹文男用「GREAT」五個字母的縮寫來說明,他表示,這五個字母分別代表了Green(綠色舒適)、Real(真實清晰)、Ecological(環保永續)、Autonomic(聰明自律)& Architecture(工藝品)與Transformative(轉化新生)。

例如Green是指近來氣候變遷嚴重,永續環境的要求日趨嚴峻,資訊電子產業不能置身事外,像是如何融入節能、健康、照護、安全且舒適綠色概念的產品與服務。Real則從人性的需求來觀察外,立體的影像是每個人看世界基本的需要,現在4K到未來8K提供接近真實的影像是產業界努力的目標。而Transformation是轉型,「每個產業,不論新興產業、已成熟產業或高科產業都有升級與轉型的需要,能夠運用IT來提昇生產力並擴大市場,將是未來產業競爭力維持的重點所在。」文⊙洪予揚

詹文男透過SWAT分析臺灣廠商升級轉型路線,提出企業因應未來趨勢可以鎖定的4大願景。

工研院副主任張超群指出,過去以技術推動未來,現在則應從生活潛在市場出發,結合兩者才能有雙贏。

臺灣在未來10年將遇到的七項挑戰。 

臺灣於未來10年的八大趨勢。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