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覺出版

商業的世界總說眼界要寬廣,目標要遠大,永遠要更上一層樓。然而,如果有時眼界不要那麼高呢?如果偶爾屈就第二就好?有時成就不用那麼大?如果「夠用就好」,不追求太多?

這個概念有點像柏拉圖原理,也就是八十/二十法則。或許用更便宜、更快、更簡單的方法(只需要兩成的努力)解決更簡單的問題,依舊能得到八成的好處,而八十已是相當不錯的分數,在中小學通常等同拿A,在英國大學是一等成績,出社會也足以完成工作。

因此,解決簡單的事就像是一開始先問:「真的有必要解決這個問題嗎?完全別管它……來看比較簡單、但也幾乎足以讓我們達成目標的事。」

原理

問題變簡單後,解決方法通常也自然變簡單。

大家都聽過「過度設計」這個詞彙,意思是花太多不必要的力氣解決問題或挑戰,反而帶來反效果,或是讓成果過於複雜、昂貴或太費工。以Dyson的紫色「逆旋轉洗衣機」為例,那是一台異常傑出的產品,就連滾珠軸承都屬於飛行器等級(天知道是什麼意思),然而工藝成就要付出代價:售價是其他洗衣機的兩倍,甚至是三倍。此外,這台洗衣機的功能超出一般人的需求(或是超出大家願意付的價格),因此雖然品質上沒得挑剔,銷售慘兮兮,戴森不得不放棄這項產品。

試著懶一點

「解決簡單的事就好」就像是「過度設計」的相反:不需要尋找最佳解法,研究簡單版、懶惰版的問題就好,想出「偷吃步」的方法:解決各方面和原本問題很像的問題,但好解決多了。

各位可以把這個方法想像成在問題上貼OK繃,OK繃沒什麼不好。OK繃讓成千上萬人就算受傷,也能繼續工作、打網球、煮飯、走路,不至於什麼都不能做。OK繃其實是最棒的解決法,用最少的力氣、時間與成本就解決問題。

好消息是,我們的大腦永遠都在做這樣的事。由於許多決定的變數太多,大腦沒辦法一次處理,因此大腦偷吃步,習慣採取「替換法」:把難的問題換成簡單的問題。

因此,如果每個人都接受解決簡單版的問題就好,各位就有了比較簡單的起點──也因此更可能抵達終點線。

行動

「無需滿分法」工具箱

1. 真的需要解決那個問題嗎?如果不解決呢?或許解決影響就夠了(影響可能比較好解決)。

2. 甚至不需要解決影響,想辦法與之共存就好。

3. 問正確問題,找出「次好的事」:是否光解決部分問題,就能接近想要的解決方案,或許可以研究一下事情的癥結?

4. 或是問正確問題:「我們可以改成解決比較簡單的哪一件事,也能得到相同或類似的結果?」

從以上的工具箱可以看出,「無需滿分法」可以從幾個思考出發,不過結論都是「不」解決手中的問題(至少不需要全部解決)。

「無需滿分法」是好思考法。解決眼前的問題可能需要耗費驚人的時間、金錢與力氣。回到八十/二十法則來看,如果能靠比百分之八十低很多的成本就得到八成的好處,從利潤的角度來看,或許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就夠了。

事情停滯不前時,「無需滿分法」可以推一把。某個商業議題或挑戰一直沒解決,或許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解決辦法,但也知道太貴或太麻煩,因此沒人做任何事。折衷辦法是大聲告訴大家:「OK,我們現在不必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來想辦法取得進展。」

問題解決提示方法一

研究一下,如果「不」解決問題會發生什麼事。或許解決放著問題不管所帶來的後果,會比解決問題本身容易。想一想要是治標不治本會發生什麼事?

治標不治本聽起來像異端邪說:「嘿,乾脆不要解決問題,大家覺得如何?」不過理性、客觀分析之後,可能發現問題很難解決,或是得投入大量資源,但治標則沒那麼麻煩。解決漏水可能很麻煩,但在下方放個桶子接水,然後偶爾倒一下桶子,則可能簡單許多。

問題解決提示方法二

不解決問題,也不解決問題帶來的影響,只想辦法與後果共存,讓後果不再是問題,盡量淡化衝擊。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鄰居有一棵樹,那棵樹的枝葉長到你的花園。你覺得那些枝葉在那裡沒什麼不好,但你的花園因此有一塊地永遠被遮著,下方長不出草。你可以修剪長到你家這邊的枝葉,法律上你有此權力,然而修剪很麻煩,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得剪。你也可以請鄰居把樹砍掉,或許對方會答應,不過前提是你要出這筆費用。

或許你可以想辦法適應結果就好:解決「與問題共存」的挑戰。在草長不出來的地方好好圍出一塊空間,在那裡種耐陰、在樹下也能長得很好的藍鈴花。

使用「無需滿分法」時,必須努力「問對問題」。用簡潔的方式解釋問題最大的爭議,幫助大家找出簡單又「夠好」的解決方法。因此,請花時間針對議題問不同問題,請不同人找碴與問尷尬問題,直到你聽到覺得能快速解決的事。如果能找出快速修補一下、就能大幅改善情況的問題,你該認真考慮。

範例

對三星等手機製造商來說,效能是重要競爭優勢。你家的手機如果比競爭對手快又強大,許多人會選擇你家的產品。當然,永遠跑在科技最前線(而且最好售價不會提高)是打不完的仗,而且得投入大量資源,技術要領先是永遠沒有終點的重大挑戰。

然而,要是能檢視問題、問對問題,解決簡單的事就好?

民眾想要最快的手機。但他們怎麼知道哪支手機最快?答案是「基準測試」。雖然大部分的民眾不曉得實際的數據,也不曉得詳細結果,他們會聽說「在基準測試中(獨立第三方所做的速度與效能測試),A手機打敗B手機。」

這下子可以解決比較簡單的挑戰。「最佳」解決辦法是研發出各方面都是最快、最強大的手機,不過「次好」的解決辦法,則是擁有在關鍵時刻跑得比較快的手機。「被測試時要跑得快」是問題的癥結。

「降低眼界」、志向不要太遠大之後,就能得出更好解決的問題。因此,對三星來說,讓自己絕對能得到最佳基準測試分數的簡單方法是什麼?據傳,三星在手機作業系統中,加入能辨識手機正在跑基準測試的程式碼,偵測到的時候,作業系統就會調高溫度上限(讓手機能承受比平常高的溫度),也會調整處理器頻率、處理器電壓/頻率,讓自己得到最高分。

換句話說,三星的手機偵測到被測試時,會進入短期的「turbo」模式,以求取得最高人為分數。因為,相較於讓處理器永遠比對手快又先進,在作業系統中加進一些程式碼,是好解決太多的問題。但依舊給了接近期望的答案。

(摘錄整理自《有問題,才有創新》

 

有問題,才有創新:12種解決難題的商業思考法

伊恩•亞特金森(Ian Atkinson)/著;許恬寧/譯

先覺出版

售價:260元

 

 作者簡介 

伊恩•亞特金森(Ian Atkinson)

心理系畢業,興趣是研究角色行為科學在行銷溝通中扮演的角色。溝通顧問公司Sodium創辦人,曾寫過得獎文案,擔任過董事會層級創意總監、知名講者、培訓師、品牌策略顧問。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