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xiom、Epsilon、Datalogix、RapLeaf、Reed Elsevier、BlueKai、Spokeo,以及Flurry,一般人大概從未聽過這些公司,但它們都屬於正迅速崛起的資料監控產業,產業總值高達每年1,560億美元。雖然全世界民眾光是看到艾德華.史諾登揭露的國安局監視行動規模和範圍,就已經大感震驚,但要知道的是,資料仲介產業這1,560億美元的全年產值,可足足是美國政府情報預算的兩倍之多。這些公司所用的基礎設施、工具及技術幾乎完全屬於民間,但窺探特定民眾生活的時候,能夠得到的資訊深度幾乎會讓任何情報機構都為之眼紅。

你以為駭客就夠壞了?等知道資料仲介再說吧

資料仲介會由各方取得資料,包括網路服務供應商、信用卡發卡機構、手機公司、銀行、信用機構、藥局、監理處、雜貨店,以及有愈來愈高的比例是來自我們的網路活動本身。我們每天免費提供給整個社群網路的所有資料,包括按讚、戳一下、推文,都會遭到標記、地理編碼、進一步分類,再轉賣給廣告主和行銷商。就算是傳統零售商也意識到,自己手中其實握有一個巨大的次要收入來源:他們的顧客資料;而且從這裡能帶來的收入,甚至會比他們真正銷售的產品或服務來得更高。因此企業正努力從這個全新的營收來源獲利,讓資料基礎設施從過去的成本中心搖身一變,成為利潤中心。而雖然美國的三大信用機構益百利(Experian)、環聯(TransUnion)和Equifax早有數十年歷史,但因為現在的生活形態日益走向網路數位連結,讓一些新起的企業也能用過去難以想像、毫無可能的方式,捕捉到我們生活中每一丁點的資料。

舉例來說,光是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Acxiom公司,就有超過23,000台電腦伺服器不斷運作,每年「收集、整理和分析」超過50兆筆交易資訊。其資料庫除了涵蓋美國96%的家庭,在全球也已收集了超過7億個消費者的資料。每份個人資料裡共有超過1,500種資料點,包括種族、性別、電話號碼、開的車款、教育程度、子女人數、房屋面積等等。

Acxiom和其他資料仲介的目的,就是要針對你和你的生活,提供稱為「行為定向」(behavioral targeting)、「預測定向」(predictive targeting)或是「優質專利行為洞察」(premium proprietary behavioral insights)的資訊。如果用人話來說,也就是廣告主、行銷商和其他公司需要用你的資料來做各種判斷,而這些資料仲介手中關於你的資料又極度精確,所以可以賣到最高的價錢。舉例來說,如果把幫寶適的廣告秀給一個19歲的男大學生看,這筆預算很可能就是浪費,但同樣的廣告秀給一位32歲的懷孕主婦來看,就可能會帶來幾百美元的銷售額。而資料仲介為了把他們收集到的資料價值提到最高,就會把我們不斷再分成愈來愈細的群體或分類。

歡迎來到這個「資料監控」(dataveillance)的世界。

你被分到那一集群?

Acxiom公司把這些消費者的個人資料賣給前15大信用卡發卡機構其中12家、前10大零售銀行其中7家、前10大電信公司其中8家以及前10大保險業者其中9家。為了要對得起每年向廣告客戶收的數十億美元,「Acxiom公司會為你指定一個13位數的代碼,再依據你的行為及人口統計特徵,分到70個『集群』(cluster)之一。」舉例來說,第38集群的人「通常是非裔美國人或是拉丁裔美國人,有工作,家中扶養青少年子女,屬於中下層階級,會在折扣商店購物。」而第48集群的人則通常是「白人,高中教育程度,住在郊區,重視家庭,喜歡打獵、釣魚和看賽車。」這些資料同時也會再賣給其他第三方資料仲介,而這些人也會用自己的演算法,把資料集修得更好,並創造出他們自己的分類,像是「基督教家庭」、「有強迫症的線上賭客」、「零資金流動性」,或是「月光族還會借高利貸的」。

在2014年年初,就有事件凸顯了現在商業資料收集和監控經濟的深度及程度:一位住在伊利諾州林登赫斯特市(Lindenhurst)的悲傷父親,在信箱裡收到一封來自零售商OfficeMax的廣告傳單,地址標籤上就印著:「麥克.西伊,女兒在車禍中喪生」,後面則是他的住家地址。OfficeMax公司確實沒找錯:西伊17歲的女兒在前一年與男友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但當西伊致電向OfficeMax客訴此事件,經理完全不相信他,駁斥這項指控「不可能」。直到後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駐芝加哥的記者報導此事,OfficeMax才承認這是一項「租用第三方供應商郵寄列表所造成的」錯誤。最後,西伊只接到OfficeMax一個低階主管來電表達歉意,但對於西伊一再要求得知該負責的資料仲介為誰,則仍然拒絕。此外,該主管也拒絕透露公司是否持有其他準客戶的類似資料。西伊的故事顯然值得憂心,特別是他根本不是OfficeMax的常客,只是偶爾去買影印紙而已。

這個事件凸顯了一些資料仲介業的嚴重問題。例如,OfficeMax手中,究竟還有什麼關於顧客、屬於非常個人隱私的資料?而對於一開始出售資料的那個資料仲介,從他們手中的那個龐大資料庫,究竟還能看出多少關於你、關於你家人的事?你的哥哥是個酒鬼嗎?媽媽有精神分裂症嗎?13歲的女兒有飲食疾患嗎?目前究竟有什麼法規,能夠限制資料仲介能用這些資料做什麼事?而且如果他們手中關於你的資料有誤,又能怎樣要求更正?而事實證明,幾乎就是完全沒有任何這樣的法規。信用報告機構還需要受政府法令管制,但現代的資料仲介卻不同,幾乎完全不受管控,沒有像是「公平信用報告法」之類的法律能要求他們保護消費者的隱私、糾正事實上的錯誤,甚至也無法要求他們揭示在其系統中究竟儲存了哪些關於你和家人的資訊。

出現了幾千個類似西伊這樣的案例後,由西維吉尼亞州參議員傑伊.洛克菲勒領導的美國國會、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及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已經開始調查資料仲介這個產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希望瞭解其性質及範圍。但真想做到任何有意義的法規改變,必然會遭到資料仲介強烈的反對;畢竟這裡的商機實在太大了。而且,一旦資料已經公開,幾乎就像是要把牙膏擠回管裡一樣不可能。

透過挖掘公開的資料庫,並搭配人們有心或無意在社群媒體上所分享關於自己、朋友及家人的資訊,像是Acxiom這種公司,就能佈署下有史以來最全面的監控系統,將觸手伸進幾乎現在所有美國人的生活。這一項科技上的創舉,代表的是這個資料監控社會的「新常態」,也正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戲稱的「跟蹤狂經濟」。

高爾說得並沒錯,現在應該已經很明顯,「監控」正是網路獲利的商業模式。你在Snapchat、臉書、谷歌、LinkedIn這些網站上開設「免費」帳號,玩著像是「憤怒鳥」之類的「免費」遊戲,但做為代價的,就是你在有心或無意之不,同意讓這些公司追蹤你所有的動作、把資訊全部收集起來、互相連結,再盡量賣給那些開價最高的對象,而且完全不受任何法規、禮儀或道德的限制。然而,鮮少有人會停下來,問問還有哪些人能夠存取這所有資料,而這些資料又可能對我們造成哪些不利。資料監控已經是時尚最新潮流,其用途、能力及威力都即將爆發,而很少有消費者、政府、或科技人士能夠想像得到。(摘錄整理自第5章)

 

未來的犯罪(Future Crimes)

當萬物都可駭,我們該如何面對

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著;林俊宏/譯

木馬文化出版

售價:500元

 

作者簡介

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

現為「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資深顧問,並且擔任街頭警察。矽谷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未來犯罪研究院」創辦人,並擔任該院政策、法律與倫理小組的召集人。曾受聘於美國FBI,擔任「未來趨勢家」(futurist-in-residence)。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