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如果你手上只有五塊錢美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如何賺到錢?

我在史丹佛大學上課時,給班上學生出了這樣一個作業。我把班上同學分為十四組,每一組都拿到一個信封,裡面裝著五美元的「種子基金」。我告訴他們,他們可以盡情花時間做周詳的規畫,不過一旦打開信封、拿出鈔票,就必須在兩小時內設法賺到錢,愈多愈好。

每一組都有三分鐘的時間,向全班報告他們的做法。我鼓勵他們充分發揮創業精神,努力發現商機、挑戰假設,利用有限的資源以小搏大,盡情揮灑創意。

如果有人出了這樣一道難題給你,你會怎麼辦?

如何達到四○○○%的投資報酬率?

先給各位一點提示:賺到最多錢的小組根本連這五塊錢都沒有花掉。他們領悟到,一直把焦點放在錢上面,反而侷限了對問題的思考。他們明白,五塊錢根本沒什麼用,所以決定以更廣闊的角度重新詮釋問題:如果我們起步時根本一無所有,要怎麼樣賺到錢?他們發揮觀察力,各展所長,大膽釋放創意,一起找問題,包括親身經歷過或看到別人經歷過的問題,以及曾經觀察到卻從來不曾想去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他們腦海中,卻不一定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最後,獲勝的團隊就藉由挖掘這些問題及設法解決問題賺進六百美元。各組投入的五美元資金平均報酬率高達四○○○%!如果考慮到許多小組根本完全沒有動用到五美元的資金,那麼他們的投資報酬率其實是無限大。

他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所有的團隊都非常有創意。有一個小組點出了許多大學城普遍遭遇的問題:每到星期六晚上,熱門餐廳門口往往大排長龍,很難等到位子。他們決定幫助不想花時間排隊等候的人,於是兩人一組,分頭向好幾家餐廳預訂座位。用餐時間快到時,再把訂位「賣」給不想在長長隊伍中排隊的人,每個位子最多可以賣到二十美元!

另外一個小組的做法更簡單。他們在學生活動中心前面擺了一個攤位,免費替學生檢查自行車輪胎的胎壓,如果輪胎需要充氣,才外加一美元的充氣費。起先他們以為這樣做好像在占同學便宜,因為大學生要到學校附近的加油站為自行車打氣並不困難。但是服務了幾位顧客之後,他們才明白,單車騎士非常感激他們。即使到加油站免費充氣其實不難,他們提供的服務仍然方便了顧客,因此非常有價值。事實上,兩小時的時間才過一半,他們就不再要求單車騎士付一塊錢充氣費,而是請他們自由捐贈,結果收入反而激增。當他們讓顧客自由酬謝他們提供的免費服務時,賺的錢反而比要求顧客付一定費用時還要多。

無論對這支團隊或靠餐廳訂位賺錢的小組而言,他們一路上不斷實驗,結果都得到豐碩的回報。他們根據顧客的反應,反覆調整自己的做法,即時發揮了策略的最高效益。

兩個小組的做法都為他們帶來幾百美元的收入,班上同學也讚嘆不已。不過,真正獲利最高的冠軍隊伍對於手上掌握的資源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最後賺了六百五十美元。這組學生認為,他們最寶貴的資產既非五美元的鈔票,也不是用來完成作業的兩小時,而是星期一在課堂上發表口頭報告的三分鐘時間。他們決定把這三分鐘賣給一家想到班上招募人才的公司。他們為那家公司製作了三分鐘的「廣告」,利用口頭報告的時間播放這支廣告。這個做法實在太聰明了。他們體認到,自己手上擁有一個珍貴無比的資產,正等待識貨者挖掘,而其他人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寶物。

我認為,就教導學生體會創業心態而言,「五美元的挑戰」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但事情過後,我卻感到些微不安,我不希望到頭來只傳達了這樣的觀念:價值通常都是透過財務報酬來衡量的。所以,下一次出題目給學生當作業時,我稍微修改了一下。這一回我沒有發五美元鈔票給各個小組,而是給他們一個信封,裡面裝了十個迴紋針。我告訴學生,接下來幾天,他們可以花四個小時盡量發揮十個迴紋針的最大「價值」,他們可以用任何自己希望的方式來衡量價值。

史丹佛的創業與創新課程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一組在課堂上播放了一支短片,背景音樂是刺耳的〈壞男孩〉(Bad Boy)這首歌,影片中可以看見他們用迴紋針挑開門鎖,闖入別人的寢室,偷竊了價值數萬美元的太陽眼鏡、手機和電腦。就在我嚇得快暈過去的時候,他們宣布這支片子純屬玩笑,然後播放了另外一支影片,顯示他們真正做了什麼事。他們拿迴紋針換來一張海報板,然後在附近的購物中心擺攤,攤位上豎著一塊招牌,上面寫著:「拍賣史丹佛學生:買一送二」。顧客開出各種價碼,令他們目瞪口呆。起先是到商場購物的人請他們搬很重的購物袋,然後他們替服裝店把資源回收物搬到外面,最後還開了一次特別的腦力激盪會議,協助一位女士解決生意上的問題,得到的酬勞是三台她不再需要的電腦螢幕。

多年來,我一直出類似的作業給班上學生,發給他們的創業資本則不斷改變,從迴紋針到黃色的「利貼」(Post-it)貼紙、或橡皮筋、或水瓶。每一次學生利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達到的成就,都為我們彼此帶來很大的驚喜。比方說,學生利用一小包「利貼」做到的事情包括合作創作音樂、推廣心臟病相關知識、完成關於節能的公益廣告等。課堂上的練習後來演變成「創新大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幾百支隊伍參與競賽。每一次,參賽選手都透過競賽,以新的眼光觀看世界,並從自家後院挖掘到嶄新的機會。他們挑戰傳統假設,無中生有,創造出龐大的價值。從「利貼」貼紙起步的那次競賽過程,後來還拍成影片,並發展成一部叫《想像一下!》(Imagine It)的紀錄片。

以上描述的練習突顯了好幾個反直覺的特點。第一,到處都充滿機會。無論在何時何地,你環顧四周,都可以找到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些是世俗的問題,例如訂到熱門餐廳的位子或替自行車輪胎打氣;有些則是和世界議題相關的大問題。昇陽電腦創辦人兼成功創投家科斯拉(Vinod Khosla)說得很清楚:「問題愈大,機會也愈大。沒有人會付錢請你解決不是問題的問題。」

第二,無論問題的規模多大,通常都可以想出有創意的方式,利用手邊既有資源來解決問題。事實上,我的很多同事就是如此定義創業精神:創業家隨時都在尋找可以轉變為機會的問題,並且以深具創意的方式,善用有限資源來達成目標。大多數人看到問題的時候,都視之為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即使眼前就有創造性解決方案,他們仍然視而不見。

第三,我們通常把問題緊緊侷限在既定的框架中。面對簡單的挑戰時,例如在兩小時內賺到錢,大多數人都立刻以標準模式因應,而不會退後一步,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問題。其實只要拿掉眼罩,就能看到眼前的世界充滿各種機會。參與課堂練習的創業家隨時都在尋找可以轉變為機會的問題,並且以深具創意的方式,善用有限資源來達成目標。學生把這個教訓謹記在心。許多人事後反省都表示,他們從此再也沒有任何藉口讓自己走上破產的困境,因為等待解決的問題俯拾皆是。

這些作業後來發展成我在史丹佛大學教的一門創業與創新課程。這門課最重要的目標,是證明我們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我最初把焦點放在個人的創造力,接著探討團隊創造力,最後開始研究大型組織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我先給學生小小的挑戰,再慢慢丟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給他們。學生愈來愈習慣透過探索各種可能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並願意面對橫亙其中的一切困難。(摘錄整理自第一章)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

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著;齊若蘭/譯

遠流出版

售價:300元

 

 作者簡介 

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

1985年獲得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任職知名的博斯艾倫諮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康柏電腦公司(Compaq),還曾創辦多媒體公司「圖書瀏覽器」(BookBrowser)。現任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